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1359篇
  免费   529篇
  国内免费   107篇
管理学   209篇
劳动科学   12篇
民族学   371篇
人才学   260篇
人口学   5篇
丛书文集   6225篇
理论方法论   954篇
综合类   12582篇
社会学   1330篇
统计学   47篇
  2024年   59篇
  2023年   276篇
  2022年   281篇
  2021年   364篇
  2020年   356篇
  2019年   325篇
  2018年   169篇
  2017年   277篇
  2016年   333篇
  2015年   621篇
  2014年   1358篇
  2013年   1281篇
  2012年   1464篇
  2011年   2105篇
  2010年   1921篇
  2009年   1423篇
  2008年   1449篇
  2007年   1303篇
  2006年   1143篇
  2005年   987篇
  2004年   931篇
  2003年   871篇
  2002年   775篇
  2001年   610篇
  2000年   486篇
  1999年   244篇
  1998年   150篇
  1997年   135篇
  1996年   86篇
  1995年   57篇
  1994年   51篇
  1993年   40篇
  1992年   20篇
  1991年   21篇
  1990年   4篇
  1989年   3篇
  1988年   7篇
  1987年   4篇
  1986年   3篇
  1985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531 毫秒
101.
鲁迅的文学是适合现代中国人文化需要的文学,他打破传统的手法和思想,以现代人的思想写出了具有现代性的文学。文章从三方面来论述鲁迅文学的现代性激越而深沉的审美特征;最浓厚而又最具现代色调的悲剧意识;象征印象主义和现实主义相融合的艺术手法  相似文献   
102.
以古代文学的典型判逆女性形象为依据,以社会发展、文化演进和妇女解放为历史背景,分析和论述了中国文学中女性形象之女性角色、女性精神追求的变化及文化意义,女性自我意识的逐渐觉醒和妇女解放的发展趋势的演进过程.  相似文献   
103.
20世纪50年代中期出现的探索文学可谓成绩斐然。在对其崛起的理论机缘和繁荣局面进行全面回顾的同时,从其对题材领域的拓展、生活本质的开掘以及对文学现实主义传统的继承,肯定了其维持文学创作生态平衡的价值,以及对20世纪70年代以后文学繁荣的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104.
该文重温20世纪50年代边疆文学的代表作《军队的女儿》,以此探讨50至60年代边疆文学对青年支边那段历史的时代书写与个性追求而呈现的审美特征。以此探讨文学与意识形态、文学与历史、个人与集体、宏大叙事与个性写作之间种种复杂关系,尤其是挖掘边疆文学因独特的政治背景、地域特色所蕴涵的人文精神与审美追求。  相似文献   
105.
农学冠同志是一位勤奋耕耘于少数民族文学领域的壮族学者,其精力笔力凝聚于盘瓠图腾神话,并且用民间文学研究家的思维和研究方法研究壮族作家文学,将岭南本土神话同闽台、云贵川,甚至跨境与东南亚相关民族的文化作比较,以考察中原封建文化与外来佛教文化的交流情况,以求得更科学、更全面的结论.  相似文献   
106.
论文学风格的地域性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文学风格的地域性是古老且常说常新的话题。古代文学风格的地域性是十分显著和凸出的,但也呈现出泛化的特征,即主要集中在南和北两大地域风格的差异上。随着社会的发展,文学风格的地域性渐趋消融,同时也在潜在强化。到了当代,却出现了多元和具象化的特点,具体表现在城与城之间的差异上。  相似文献   
107.
先秦两汉文学中出现的伐树折枝事象 ,往往渗透文人的生命理念。人们是从生命一体化的观念出发去沟通人和树 ,用生命能量转换的观念去表现从树木到器具的变化。在出现伐树折枝事象的作品中 ,有的是表现道家的生命观 ,有的是展示儒家的价值观 ,尽管立足的基点不同 ,但都表现出对生命的珍惜和关爱。乐器赋所表现的生命能量的转换 ,显示出前后一致的属性  相似文献   
108.
公安文学中的人物形象由扁平人物过渡到中间人物,由中闻人物过渡到圆形人物,满足了不同读者的审美需求, 这是公安文学兴盛的标志,代表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  相似文献   
109.
网络原创文学不大气和网络写手生存的文化背景有关,其原因有写手过于贴近生活、缺乏必要的反刍过程和写手缺乏刻骨铭心的痛苦的生存体验,以及受书写工具的制约等.  相似文献   
110.
小说《沙家浜》发表后引起了强烈的反响 ,成为近年来遭到批评最多的文学作品。但是本人认为 ,无论是京剧《沙家浜》还是小说《沙家浜》都是基于史实之上的虚构文本。前者中的人物形象具有鲜明的意识形态的“神化”色彩 ,但文本的社会价值取向却与中国革命的现实走向相一致 ,这种复杂的形态是建国后 17年文学普遍存在的现象。而且 ,把虚构文本与史实对号入座的本身便是错误的。小说《沙家浜》对这种神化和复杂的形态进行了彻底颠覆。这既是对传统意义上的英雄主义、理想主义的消解 ,又是向世俗主义的复归 ,在某种程度上暗示着消费主义时代文学的走向。小说《沙家浜》毕竟是文学文本 ,对其创作中的得失 ,应该而且必须要用文学的标准并在文学的范畴内进行讨论和争鸣 ,任何超出文学范畴的争鸣或者批判都是违背文学的自律性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