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158篇
  免费   111篇
  国内免费   46篇
管理学   173篇
劳动科学   10篇
民族学   83篇
人才学   52篇
人口学   2篇
丛书文集   1105篇
理论方法论   178篇
综合类   2556篇
社会学   130篇
统计学   26篇
  2024年   30篇
  2023年   134篇
  2022年   146篇
  2021年   156篇
  2020年   144篇
  2019年   108篇
  2018年   53篇
  2017年   85篇
  2016年   116篇
  2015年   153篇
  2014年   296篇
  2013年   215篇
  2012年   255篇
  2011年   295篇
  2010年   281篇
  2009年   299篇
  2008年   343篇
  2007年   279篇
  2006年   189篇
  2005年   179篇
  2004年   140篇
  2003年   122篇
  2002年   102篇
  2001年   69篇
  2000年   40篇
  1999年   38篇
  1998年   19篇
  1997年   11篇
  1996年   7篇
  1995年   6篇
  1994年   3篇
  1993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431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71.
解释学是当代西方最重要的哲学思潮之一,如今它正在广泛而深刻地渗透到许多研究中,在人文学科、社会科学的研究中发挥积极作用。解释学的一些原理,对于新闻学的研究(例如文本的呈现、表达和理解),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新闻传播学应从解释学中汲取思维资源,才能更加强劲地成长。  相似文献   
72.
近些年来,随着改革开放不断深入以及中国在国际贸易市场中的地位越来越重要,涉外经贸规模逐渐壮大,对财经类文本的翻译需求也日益增加。由于财经类文本的翻译有其独特的要求,因此需要译者深入探讨翻译财经类文本时需采用的翻译策略。本文从功能对等理论着手,结合财经类文本翻译实践中的翻译实例,就财经类文本的英译汉翻译策略提出一些自己的观点。  相似文献   
73.
近代著名的白族学者赵藩是善联者之一。他的楹联以其在历史上的独特地位,无论是在云南,还是在中国文坛上都是别具一格的。其楹联形式丰腴,意境深邃,是滇南联家的集大成者。本文从赵藩楹联的题材类型来探讨和研究其楹联的价值,以此来丰富和完善对赵藩的研究。  相似文献   
74.
张伟  周群 《兰州学刊》2012,(10):99-103
作为中国古典文论的典范样式,明清小说评点以其鲜明的叙事形态、艺术特征和时代特色而著称于世,作为特定时代的文化产物,小说评点文本中戏谑化的艺术书写既是对评点者"以文为戏"审美旨趣在新的文本样式中的理论阐发,又是评点者对戏曲文化深入关照和体认的思想结晶,它为小说评点文本的"跨文化"书写赋予了颇具代表性的典范意义。  相似文献   
75.
长三角作为我国对外开放的重要窗口,在我国与RCEP贸易往来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选取长三角与RCEP伙伴国的贸易数据为样本,在研究已生效FTA战略对长三角的区域内贸易影响基础之上,使用回归系数法,估计RCEP生效给长三角带来的贸易增量和增幅.结果表明:缔结FTA对长三角在RCEP区域内的贸易产生显著的促进作用,并且FT...  相似文献   
76.
中国现代诗歌作品在发表刊登、结集出版以及重印、再版的动态流布过程中,普遍存在着不同程度的删削、修改情况,甚至是大范围的改写或重写,其修改时间跨度长,文本修改容量大,呈现出现代新诗版本与校勘研究史上非常特殊的现象。这一修改现象涉及修改动因的复杂性、“跨时代”修改的潜规性、异文类型的多样性、篇目取舍的普遍性、副文本演变的内在关联性等诸多重要而典型的问题。以新诗集为单位,通过考察现代诗歌作品的修改现象及呈现出来的文学与历史关系,可为新诗研究乃至现代文学历史化叙述寻觅新的路径。  相似文献   
77.
在杨绛不同文体的创作中,都出现了补充、删减、调整、订正等修改现象,有的文本甚至遭遇了重写式的改造。这些并非偶然的修改行为,形成了杨绛文学作品版本的变迁,加快了杨绛文学世界的建构。通过考察修改前后的文本面貌,不仅能够在具体的技术操作环节透视杨绛文学语言、修辞风格的生成过程,而且能够发现其翻译、研究与创作之间存在的深度关联。经由这一典型个例,也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拓展与揭示修改这种文学现象以及由此带来的版本流变对于中国现当代文学研究的可能性与意义。  相似文献   
78.
79.
哲学诠释学从人类此在存在的有限性和历史性出发,把文学作品视为自律性、表现性和真理性的存在,提出文学文本只是一个“半成品”的解释概念,认为文学作品的美只是邀请人们进入艺术经验的“请柬”。只有在诠释学理解事件的时间性过程中,文学作品的意义和真理经验才能得到实现,文学作品的本体论存在方式才能得到理解。在某种重要意义上,哲学诠释学改变了传统的文本概念,拓展了文学理解和解释的诠释性空间。但它完全否定作为文学诠释活动重要维度的作者意图阐释和形式结构分析也是值得商榷的。  相似文献   
80.
物质批评理论的出现导致文本物质性概念成为文学批评理论的热点。传统批评把文本理解成纯粹精神的产物,否定了文本的物质性。随着科技的发展和文本外延的拓展,文本的物质性日益突显,它不仅体现在文本符号层面,还体现在文本网络层面,更彰显于文本实践层面,形成符号物质性、社会物质性和实践物质性,其哲学之基在于把铭写活动看成是既内在于人类社会的物质构成要素,又内在于人类社会运行的一种实践活动。文本物质性观念在本体论层面考察文本的社会和实践功能,有利于拓展文本阐释空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