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816篇 |
免费 | 22篇 |
国内免费 | 3篇 |
专业分类
管理学 | 7篇 |
劳动科学 | 1篇 |
民族学 | 12篇 |
人才学 | 4篇 |
丛书文集 | 337篇 |
理论方法论 | 32篇 |
综合类 | 433篇 |
社会学 | 13篇 |
统计学 | 2篇 |
出版年
2024年 | 19篇 |
2023年 | 22篇 |
2022年 | 19篇 |
2021年 | 31篇 |
2020年 | 23篇 |
2019年 | 26篇 |
2018年 | 9篇 |
2017年 | 22篇 |
2016年 | 22篇 |
2015年 | 19篇 |
2014年 | 50篇 |
2013年 | 27篇 |
2012年 | 49篇 |
2011年 | 41篇 |
2010年 | 42篇 |
2009年 | 49篇 |
2008年 | 65篇 |
2007年 | 44篇 |
2006年 | 52篇 |
2005年 | 40篇 |
2004年 | 30篇 |
2003年 | 28篇 |
2002年 | 35篇 |
2001年 | 21篇 |
2000年 | 19篇 |
1999年 | 8篇 |
1998年 | 11篇 |
1997年 | 8篇 |
1996年 | 2篇 |
1995年 | 1篇 |
1994年 | 1篇 |
1993年 | 1篇 |
1992年 | 3篇 |
1991年 | 2篇 |
排序方式: 共有84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21.
曾在民国学界风行一时的"整理国故运动"确立了中国现代学术研究的新范式,但追根溯源,它在许多方面也仍然继承了中国传统学术.一方面,历代学者尤其是清代"朴学"注重考据的精神与方法,直接构成了"整理国故运动"的学术渊源;另一方面,作为"整理国故运动"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古史辨运动"的崛起,也正是深深植根于中国学术史上不绝如缕的疑辨传统. 相似文献
122.
李白家世之谜破译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王辉斌 《新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31(1):111-115
李白生前笔述口授其家世的有关材料,真实可靠。李白为凉式昭王李暠之孙李重耳的后裔。李白曾祖李贞为李虎玄孙。李白祖父为李暠九世孙,李白为李暠十一世孙。 相似文献
123.
刘平 《湖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25(3):107-110
王闿运是清末著名经学家,以推尊<春秋>公羊学而闻名于世.他在<春秋>是经而不是史的"经史之辩"基础之上,对<春秋>三传进行褒貶尊黜,认为<公羊>、<榖梁>相发而并存,构建了自己独特的<春秋>三传现. 相似文献
124.
秦汉封建大一统帝国的建立,为中华民族内部各民族之间的交流与融合提供了新的契机。当时中原农耕文明与草原游牧文明的异同与对峙,导致了绵延不绝的民族战争,但同时也为双方间的渗透与融合创造了条件。与此相适应,则是以中原王朝为本位的民族文化观念两大思潮的基本形成:或致力于鼓吹“夷夏之防”;或积极提倡“夷夏一体”、“王者无外”,而以后者占主导地位。这标志着中国封建社会民族文化观念已趋于成熟,在中华民族的发展过程中曾产生过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125.
《文心雕龙》创作论三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金坤 《太原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7(3):77-83
刘勰结合列于《文心雕龙》总论的《辨骚》篇及其有关篇章,以屈原《离骚》等楚辞为典范,提出了文学创作中"执正驭奇"的"奇正"美学观,"酌奇而不失其正,玩华而不坠其实"的内容与形式的统一观,以及"取熔经意,自铸伟辞"的继承与创新的结合观,确立了文学创作的基本原则,具有重大理论价值与方法论意义。 相似文献
126.
韩萌 《山东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20,65(3):82-89
以辨贤为中心的识才观、以尚贤为中心的爱才观、以任贤为中心的用才观、以恕贤为中心的容才观、以引贤为中心的聚才观,构成了习近平新时代人才观的重要内容.这为新时代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背景下我国由人才大国迈向人才强国,促进人才评价科学化、人才选拔制度化、人才开发规范化、人才激励多元化、人才保... 相似文献
127.
《西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7,(4):158-163
长城是历史的产物,也是国家意志的反映。明朝"华夷之辨"思想的变化是明长城修建的内在驱动力;明长城在"守中治边"的方略中发挥其御外制内的功能。明长城具有御外和控内的双向作用,朝廷试图依托长城建立符合王朝理想的统治秩序,因此,明长城在构建华夏族群为核心的政治实践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28.
《河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7,(6):85-93
蜀刻文谠注、王俦补注的《经进详注昌黎先生文》,是现存仅有的较完整的韩集单注本,对于研究宋代蔚然成风的韩集注释的盛况,进而研究宋代版刻的发展及其格局都有重要意义。文注最显著的特点在于详赡,而王俦的补注则广泛吸取了宋代众多韩集注本的成果。王俦吸收诸家成果的途径很可能是《五百家注音辨昌黎先生集》,由此,该书的刊刻年代可以进一步准确地予以定位,而该书的流传不广也可以得到解释。 相似文献
1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