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77篇
  免费   28篇
  国内免费   3篇
管理学   7篇
劳动科学   1篇
民族学   12篇
人才学   2篇
丛书文集   319篇
理论方法论   31篇
综合类   421篇
社会学   13篇
统计学   2篇
  2024年   11篇
  2023年   19篇
  2022年   14篇
  2021年   27篇
  2020年   19篇
  2019年   25篇
  2018年   9篇
  2017年   22篇
  2016年   21篇
  2015年   19篇
  2014年   50篇
  2013年   27篇
  2012年   49篇
  2011年   41篇
  2010年   42篇
  2009年   48篇
  2008年   62篇
  2007年   44篇
  2006年   52篇
  2005年   40篇
  2004年   30篇
  2003年   28篇
  2002年   36篇
  2001年   20篇
  2000年   19篇
  1999年   8篇
  1998年   11篇
  1997年   6篇
  1996年   2篇
  1995年   1篇
  1993年   1篇
  1992年   3篇
  1991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80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41.
英语四级考试阅读理解题型中新增了选词填空一题,由于题型较新,学生在考试中出现了一些问题。经过一段时间的辅导,笔者有了一些自己的看法和建议,希望能对学生的考试有所帮助。  相似文献   
42.
"意象"论是中国古典文艺理论、美学理论的重要基石和经典范畴.意象的发展过程就是民族哲学意识和美学意识不断深化和自觉的过程.理解"意象"的深刻内涵, 须把握三个方面 老、庄的"象"、 "道"关系论为古典意象的哲学之源; "易象"和"乐象"是意象审美内涵最终实现的前奏; "言意之辨"是理解意象的认识论基础.  相似文献   
43.
钱钟书先生在论及"象喻之辨"问题时,能发前人之未发,运用一以贯之的中道思维方法,对这一问题进行了由表及里、由此及彼的深层考察.既不像章学诚那样,只停留在理有相通的表面上,而是更进一步揭示出貌同下的心异;也不似冯班那样执著于二者的阡陌划界.钱钟书先生同时也指出体异而不害用同.中道虽成于"二道相因",但二者并不是斤两悉称,而是有主次轻重之分的.  相似文献   
44.
引言黄河中游的山西,由于"表里山河"的独特地理环境,"山河环护",保证了古人类生存居住所必备的先提条件。所以,尧都平阳、舜都蒲坂、禹都安邑,山西成为炎黄之祖、华夏之根,一个民族的发祥之地。  相似文献   
45.
"三世说"是公羊学重要思想之一.董仲舒将鲁十二公按照时间远近分为所传闻世、所闻世和所见世.在董说的基础上,何休将三世发展成为社会进化的三个阶段:衰乱世、升平世和太平世.社会由衰乱世向太平世发展的过程便是王化由鲁扩散到诸夏,再扩散至夷狄的过程.在<公羊解诂>中,何休将<春秋>众多书法纳入其三世说,如大夫卒日、大小国之别、夷夏之辨等.何休"三世说"深化了<春秋>王鲁、夷夏之辨等义理,促进了公羊学说的发展.  相似文献   
46.
文章在《文心雕龙·辨骚》中的“奇正华实”说的基础上,从三个方面加以补论。其一,补充介绍齐梁时期孙子《兵法》的研究状况,由此考察孙子《兵法》在当时产生的文学影响,以及《兵法》对刘勰文学思想的影响和启迪;其二,在上一个层次的基础上,补充说明并论证“奇正转换”论是对作为艺术张力控制论的“奇正华实”说的补充。其三,刘勰引兵入文的“奇正”思想的影响。  相似文献   
47.
“义”与“利”的关系是历代哲学家争论的主要问题之一。对这一关系的不同回答形成了“重义轻利”、“重利轻义”和“义利兼顾”三大派别。“重义轻利”派在中国哲学史上一直占据着主导地位。目前,“重利轻义”思想十分流行,而“重义轻利”和“重利轻义”各有弊端,只有“义利兼顾”才是解决义利关系的最好办法,是建立良好道德的关键所在。  相似文献   
48.
罗香林有一篇少为人知的旧文,检讨了<古史辨>的学理基础.对该文进行简略的考察分析,可以看出"古史辨"学人在20世纪30年代初期一些已经发生和可能发生的演变.也可见中国史学界在思考一些史学的基本问题上,已达到相当的高度.  相似文献   
49.
公私之辨是中国传统政治哲学的重要问题之一。张居正对这一问题深入思索,并力图通过各项经济改革措施来调解君主、豪强、百姓三方的利益冲突,增加社会财富,缓和阶级矛盾,实现富国足民的政治理想。其经济改革思想具有极好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50.
大半个世纪以来,中国历史分期聚讼未决,原因之一是“封建”等核心术语概念有待厘清。本文建议,在给历史段落命名时,应“制名以指实”、“循旧以造新”、“中外义通约”、“形与义切合”。秦以下两千年命名“封建社会”,名实错位、形义脱节,亦与外来义相左,而称之“宗法地主专制社会”较为名实相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