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08篇
  免费   3篇
管理学   1篇
丛书文集   36篇
理论方法论   4篇
综合类   65篇
社会学   5篇
  2023年   5篇
  2022年   4篇
  2021年   2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1篇
  2017年   2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3篇
  2014年   6篇
  2013年   6篇
  2012年   11篇
  2011年   5篇
  2010年   2篇
  2009年   6篇
  2008年   7篇
  2007年   14篇
  2006年   1篇
  2005年   5篇
  2004年   5篇
  2003年   5篇
  2002年   6篇
  2001年   5篇
  2000年   2篇
  1999年   1篇
  1996年   2篇
  1995年   2篇
  199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1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6 毫秒
81.
胡风在抗战时期的诗歌创作中塑造了丰富的形象,这些形象的生成与胡风的文艺思想密切相关。同时,胡风战时文艺观也深受日本现代文学理论的熏陶和影响,在藏原惟人“无产阶级现实主义论”的指导下,他提出了文艺与生活的关系,此外,还批判地吸收了厨川百村重视内部心灵与青野季吉偏爱外部环境的理论,从而形成了辩证的现实主义文艺观,闪烁着新无产阶级文学的光辉。  相似文献   
82.
《淮南子》文艺思想的出现,在我国古代文艺思想发展史上具有十分重大的意义。它着重强调了道家的文艺思想,并融合了儒道的文艺观,产生了一些新的发展,在文质、形神、言意三方面都有突出表现。  相似文献   
83.
邢:徐老师,您的《昨夜西风凋碧树》写得很精彩,已引起广泛的关注。近几年,有关披露“丁、陈反党集团”问题的文章不少,但仍有让人难解的疑点。在阅读您的文章的过程中,我也产生了一些联想和问题,想与您探讨一下。  相似文献   
84.
傅玄儒学文艺观包括尊德轻言、尚学复古、崇贤重情等三个基本层面,表现在文学创作中,则分别呈现出以言载德的伦理诉求、典雅复古的审美意蕴以及缱绻哀婉的文风气貌.傅玄的儒学文艺观决定了他的人本价值观念,促使其在拟乐府等创作中宣扬情感主题,并顺应了汉末儒学式微以来的文人抒情从内容到方式均日益扩大和丰富的趋势.同时,固有的尊礼崇义的诗教立场又使其作品的抒情性缺乏自发、随性、透入的特质,往往不能感人至深.傅玄儒学文艺观在其创作中的映现,体现出西晋文坛由汉人以礼节情到潘岳、陆机等缘情写志的过渡状态.  相似文献   
85.
周作人以"非正统儒家文艺观"作为其文艺理论的核心,并在此文艺观指导下,用自己的文学创作继承和发展了中国古代真心、真人、真情的文艺思想。周作人倡导个体意识,主张表达个人完整的知、情、意,并形成了一种周作人传统,影响着新时期文学的发展。  相似文献   
86.
87.
"中和之美"是我国古代重要的文艺理论思想。最早见于先秦儒家的有关论述,它倡导人们为人处事恰如其分,节制感情,强调事物的和谐。这一文艺思想一方面打上了时代烙印,为当时的统治阶级服务;另一方面它所倡导的这种讲究适中、均衡的"中和之美",给后世的文艺带来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88.
互文性是西方文论中的重要概念之一,它不仅指文本和其他文本之间的指涉,还包括文学文本与文化文本即言语所存在的社会、历史环境的关联.马克思文艺理论认为文艺应立足于社会实践,文艺是整体性的社会规划的一部分,这与互文性理论在某些方面是一致的.根据马克思主义及克里斯蒂娃的观点,文本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处于文化文本的意识形态中.莫里森的文学创作在马克思主义文艺观的意识形态背景下以及互文性的理论框架中成功地将边缘文化中心化,揭示了阶级制度下劳动与人类本质异化的现实.  相似文献   
89.
正鲁迅是说不完的话题。在大学里,一届一届的学生都会讨论到鲁迅。不久前,有山东大学文学院部分学生约我谈鲁迅。他们事前上过有关的课,也看过当下某些评说鲁迅的论作,讨论之前做了准备,所提的问题大都带有某些普遍的困惑。我们彼此围绕如何理解鲁迅精神的当代价值等问题,进行较深入的交谈,我也根据自己的理解,回答了学生的问题。后来访谈记,  相似文献   
90.
“学诗”“非乐”与理想国──兼论东西方早期文艺观及其影响秦彦士东西方美学史上,首先对文学与艺术作出理性探讨的不是诗人和艺术家.而是哲学家。孔子明确地将艺术与政治连在一起,以此作为实现其最高理想的工具、孔子所梦寐以求的至高理想境界是丁”,他认为实行仁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