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91篇
  免费   31篇
  国内免费   3篇
管理学   29篇
劳动科学   1篇
民族学   15篇
人才学   1篇
丛书文集   240篇
理论方法论   42篇
综合类   378篇
社会学   17篇
统计学   2篇
  2024年   5篇
  2023年   30篇
  2022年   19篇
  2021年   18篇
  2020年   26篇
  2019年   20篇
  2018年   14篇
  2017年   16篇
  2016年   18篇
  2015年   29篇
  2014年   37篇
  2013年   44篇
  2012年   58篇
  2011年   49篇
  2010年   36篇
  2009年   42篇
  2008年   54篇
  2007年   31篇
  2006年   34篇
  2005年   34篇
  2004年   23篇
  2003年   23篇
  2002年   15篇
  2001年   16篇
  2000年   9篇
  1999年   6篇
  1998年   10篇
  1997年   1篇
  1995年   1篇
  1994年   2篇
  1993年   1篇
  1992年   2篇
  1990年   1篇
  198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72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500 毫秒
111.
张志强 《东南学术》2024,(3):1-9+246
中国式现代化的中国特色根基于中华文明,来自中国共产党人运用马克思主义对中华文明的激活再造。“第二个结合”提供了中国式现代化的文明视野和实现中国式现代化的文明路径。作为古老文明现代化和社会主义现代化的理论,中国式现代化理论是对世界现代化理论的创新和发展,也是对中国特色创造出的现代化新的共同特征的高度总结,其中蕴含着深刻的哲学突破,具有从中国实践中创造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的社会理论和文明理论的伟大意义。中国式现代化理论作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深刻体现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是自信自强、守正创新的科学产物。  相似文献   
112.
从战国至秦汉这一长时期的风俗观,概念上以道、法、礼、俗为四重结构,以道、礼、法来衡量风俗之良善与否,儒家最为关注风俗。西汉儒家认为当时最重要的风俗特征,一是民众逐利竞财而轻义,二是官吏多为欺谩而善书的刀笔之吏,内在的人性与外在的制度环境共同造就了当时的社会风俗。汉儒试图以礼乐更化之,礼乐的雅正也是风俗良善与否的标准。以文质论风俗,不论是出于现实的考虑即汉初所谓的周文之弊,还是出于理论本身的侧重,移风易俗的目的是返归于质。但越强调质的优先性,就越削弱历史循环结构的合理性。进而言之,法家以法作为标准,以赏罚作为手段来齐一风俗;道家反对一风俗本身,无为而治;儒家认为他们对于风俗的改善于事无补,甚至形成恶性循环。  相似文献   
113.
[提要]《禅定目炬》是西藏本土作者所作并涉禅宗内容最多的藏文文献之一,其成书年代为西藏佛教前弘期与后弘期过渡阶段。本文主要以《禅定目炬》之作者生平与内容结构为依据,构建了吐蕃时期的西藏禅宗基本思想与禅宗师承以及汉藏佛教思想的历史渊源。  相似文献   
114.
1931年2月,国民党两巨头蒋介石与胡汉民为是否立约法发生激烈冲突,最后以蒋介石强硬扣押胡汉民收场,史称"约法之争"。史书大都认为蒋介石此举是"为自己的专制统治披上合法外衣"。笔者认为,仅以其独裁意图为他与胡的"约法之争"作定论,未免过于片面。蒋介石强制立约法的真实意图,不仅有个人权力之争,也包含有与胡汉民不同的政治态度、或者说是不同的治国理念之争。  相似文献   
115.
王升平 《理论界》2010,(11):47-48
政治哲学领域中的"古今之争",是关于古典政治哲学、政治实践与现代政治哲学、政治实践之间孰优孰劣的争论。目前国内外有关施特劳斯与政治哲学的"古今之争"问题的研究,主要有三种视角,但总体来看,这些研究仍存在着三方面的缺陷,即:忽视了施特劳斯重提"古今之争"的学术环境、忽视了施特劳斯理论的现实关怀、忽视了对其思想渊源的深度考察。  相似文献   
116.
对毛泽东哲学思想崇高地位的确定是冯契研究毛泽东哲学思想的重要方面。在冯契看来,毛泽东哲学思想因对近代思想文化领域中的"古今中西"之争和对近代哲学史上认识论方面的"心物(知行)"之辨作了历史总结,从而对近代对中国哲学革命作了历史总结。  相似文献   
117.
在目前全球金融危机仍在延续的大背景下,煤电两大行业之间的博弈程度之深、耗时之长,实属罕见,成为市场关注的焦点。本文从经济原因和体制原因对煤电之争的原因进行了解析,并提出相关对策。  相似文献   
118.
甘丽华 《社区》2012,(7):63-64
87年前,鲁迅在杂文《论“他妈的!”》中写道:“我曾在家乡看见乡农父子一同午饭,儿子指一碗菜向他父亲说:‘这不坏,妈的你尝尝看!’那父亲回答道:‘我不要吃。妈的你吃去罢!’这简直已经醇化为现在时兴的‘我的亲爱的’的意思了。”  相似文献   
119.
后人常以"诗教"或"乐教"指称儒家的文艺教化思想,而"文质观"逐步推导将使我们看到,在孔子的哲学中,"诗"与"乐"已产生分离,走向独立,这就是其诗与乐思想的不对等性。  相似文献   
120.
"中国"从来主要不是地理的区划,而是以追求"王道"为内涵的政治、文化存在。面对西力东侵、西学东渐的压力,中国学术在近代历经裂变。首先,经学、史学之更替。章学诚的"六经皆史"说在学界的沉浮,康有为、章太炎之间的今古文之争及其在后世的演化,钱穆"就于史学立场"结束经学争议的努力,深刻地反映了中国近代经学的分解衰败及其主导地位被史学所取代、"经学史学化"的趋势。其次,子学之凌驾经学。胡适"诸子不出于王官论"的严重效应是,子书不但成为"哲学史"、"思想史"的优先素材,还产生了顾颉刚所谓"经竟变成了子的附庸"的趋势。再次,"汉宋之争"之折变。以关于戴震研究的公案为例,在梁启超、胡适那里,"汉学"主要是"科学"的类比物,或者是"学术独立"的精神渊源,钱穆则将"宋学"拓展为一种涵盖了经、史、文学在内的包罗万象的学术类型。最后,"国史"创制之新局。钱穆的《国史大纲》代表了着眼于国史长程,反对"文化自谴",弘扬民族精神的坚贞努力。中国文化时值转运之机,复兴之前途是可以期望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