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92篇
  免费   16篇
  国内免费   5篇
管理学   14篇
劳动科学   1篇
民族学   22篇
人才学   9篇
人口学   1篇
丛书文集   138篇
理论方法论   15篇
综合类   281篇
社会学   31篇
统计学   1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9篇
  2022年   5篇
  2021年   9篇
  2020年   8篇
  2019年   10篇
  2018年   3篇
  2017年   15篇
  2016年   11篇
  2015年   17篇
  2014年   45篇
  2013年   43篇
  2012年   27篇
  2011年   40篇
  2010年   45篇
  2009年   27篇
  2008年   35篇
  2007年   33篇
  2006年   27篇
  2005年   24篇
  2004年   17篇
  2003年   12篇
  2002年   9篇
  2001年   15篇
  2000年   7篇
  1999年   6篇
  1998年   4篇
  1997年   1篇
  1996年   2篇
  1995年   4篇
  1991年   1篇
  198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51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501.
赵尔巽与湖南近代教育的发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赵尔巽(1844-1927年),字公镶,号次珊,又号无补,汉军正蓝旗人.原籍辽宁铁岭,世居山东泰安.署户部尚书、盛京将军、湖广总督、四川总督、东三省总督等职,是清末满洲贵族中少有的干才,也是当时比较有见识和作为的封疆大吏.赵尔巽于1903年4月至1904年6月担任湖南巡抚,是清末湖南颇有影响力的巡抚之一.抚湘期间,他励精图治,厉行新政,并把发展教育作为新政的"首务"、"急务"、"第一要务",大力进行书院改制、整顿原有学堂、开办新式学堂等活动,极大地推动了湖南近代教育的发展.而且,赵尔巽的教育思想和实践具有鲜明的特色,在清末新政时期的督抚大员中具有一定的代表性,这对我们今天发展教育事业仍不乏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502.
清末民初的湖南留日学生数量在全国名列前茅,湘籍学子利用国外相对宽松的政治环境,积极创办新式报刊,向国内传播新思想.由于受到区域政治、文化等因素的影响,湖南留日学生呈现出地域分布的不均衡性、留学的集中性、留学经费来源的多元性以及学习科目的广泛性等特点.他们不仅在留学期间向国内介绍新知识,并在学成归国后积极投身于教育事业,推动了近代湖南新式教育的发展.  相似文献   
503.
中国艺术歌曲源起与发展特征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艺术歌曲是西乐东渐的产物,迄今在我国已有近百年的历史.这一音乐体裁具有精致的结构、美妙的旋律、鲜活的音乐形象及富有灵性的音乐语言与诗歌语言浑然于一体等特点.中国艺术歌曲的创作也经历了从借鉴、模仿到融会贯通,从摸索、总结到实践创新的发展历程,并表现出鲜明的民族性与强烈的时代性等特征.  相似文献   
504.
清季新式学堂与经学的关系,背后有两条主线:一是“中体西用”立学宗旨的确立,使本为引进西学而设的新式学堂增设了经学等中学课程;一是分科教学,中学从整体一块到划分为经学、史学、文学等课程。经学作为中学的重要内容,不能在西方学科中找到对应,其在新学堂的安置问题,是解决新旧教育衔接转换的重要环节。经过张百熙与张之洞分别在壬寅与癸卯学制中的筹划,经学在新式学堂确定了位置。梳理学制和经学课程的关系,可以显示学堂系统下中国学问从不分类到渐趋专门的演变。  相似文献   
505.
张之洞作为近代教育家,早期曾对传统书院教育进行改革,提倡经世致用的"实学";洋务运动期间,试办以"西学"为主的新式学堂;甲午战后,逐步形成了一套比较系统的近代教育思想,并认识到建立新学制的重要性,在湖北大规模兴办新式教育--实业教育、师范教育和国民教育.这些活动对推动中国教育近代化过程起到了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506.
507.
在音乐领域,基督教音乐是较早也较大规模地来自西方国家的音乐种类之一。它的到来使中国音乐开始了蠕动与变异,也为中国近代音乐的形成做了大量的准备工作。而代表本世纪初期中国近代音乐文化开始形成的学堂乐歌,虽然其形成的最直接最主要的影响是源于日本的“唱歌课”,但仍无法忽视近代基督教音乐对它的形成产生的那些基础的间接性的多方面影响。  相似文献   
508.
清季,在边疆民族危机和清末新政的大背景下,驻藏大臣联豫为了增进西南边疆汉藏各族的智识,达到“联络属地,同化祖国之要枢”之旨,增强西南边疆汉藏各族对中央政府的向心力,同时也为了抵制帝国主义的文化侵略,通过成立专门的兴学机构、积极兴办各类新式学堂、奖励师生从教就学、多方筹措学务经费以及筹置印刷机器翻印书籍,推动了西藏地区近代教育的蓬勃发展,也为西藏地方传统教育的发展注入了新鲜的血液,新的教育思想、教育政策难能可贵,值得后人借鉴。  相似文献   
509.
内战结束后,为应对工业化城市中出现的大规模贫困和社会失序现象,美国的慈善改革者纷纷组建起慈善组织会社。基于对贫困本质及其原因的特殊认识,他们开始重新定义“贫困”并构造“新式慈善”:一方面强调用科学化、系统化和组织化的方法处理旧式慈善在物质救济管理层面存在的低效、浪费和腐败等问题,另一方面强调从个体人格成长的角度帮助穷人提升道德素质和精神水平。这些举措意在通过与其他慈善机构的联合以及对穷人的教育,防止那些蓄意依赖慈善度日的群体继续做社会的寄生虫。改革者用新式慈善消灭城市贫困的举措在整体上被认为是充满矛盾甚至是失败的,但其给后世留下的混合遗产,在客观上成为20世纪美国现代科学公益的先声。  相似文献   
510.
在甲午战争中中国遭遇惨败,有识之士纷纷认识到“习兵战不如习商战”,乃至“商战”不如“学战”,从而使洋务教育偏重学习“西文”和军事技术等“西艺”的思想和做法有了调整,兴办服务于民族工商业的实业教育渐成风气。在这样的背景下,1896年“俾育人才而济实用”的江南储材学堂应运而生,开两江治下实业教育之先河。在维新运动中该校更名为江南高等学堂,在戊戌变法失败后又嬗变为江南格致学堂,在清末“新政”中于1904年改办成江南实业学堂,又于1905年升格为江南高等实业学堂,成为江苏和安徽等地实业教育的最高学府。民国以后,江南高等实业学堂以南京工业专门学校和江苏省立第一农业学校两脉延续和发展。国民政府定都南京后,随着大学区制的实施,南京工业专门学校和江苏省立第一农业学校并入国立第四中山大学。江南高等实业学堂的办学史是中国教育近代化转型的缩影。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