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44篇
  免费   9篇
  国内免费   6篇
管理学   11篇
民族学   6篇
人才学   1篇
丛书文集   87篇
理论方法论   16篇
综合类   215篇
社会学   23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5篇
  2022年   3篇
  2021年   9篇
  2020年   8篇
  2019年   7篇
  2018年   2篇
  2017年   7篇
  2016年   6篇
  2015年   4篇
  2014年   17篇
  2013年   28篇
  2012年   22篇
  2011年   14篇
  2010年   22篇
  2009年   19篇
  2008年   30篇
  2007年   23篇
  2006年   16篇
  2005年   20篇
  2004年   22篇
  2003年   18篇
  2002年   10篇
  2001年   15篇
  2000年   16篇
  1999年   3篇
  1998年   3篇
  1997年   1篇
  1996年   5篇
  1995年   1篇
  1993年   1篇
  199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5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65 毫秒
101.
陈东有 《决策》2012,(7):84
历史学家已经不再与“胡说”之类的影视剧作者们打笔墨官司了,因为历史学家们用心再好,史料再铁,也挡不住历史剧、宫廷剧的胡编滥造,反而增加了它们的收视率和票房。结果,造假者们乐得个盆满钵满,观众朋友们越来越不知情而上当受骗,历史学家们只有气得吐血,后悔自己真不该去与造假者辨别真伪。  相似文献   
102.
对《故事新编》为何偏离作者最初的创作意图,评论界历来说法不一。本文从文化环境、创作心态诸角度进行了阐释,并指出,《故事新编》的这一特殊的结局现象,既有助于揭示出中国民族魂灵的复杂品性,同时具有更为强烈的历史与美学的意味  相似文献   
103.
蛇的故事在不同时空的不同作者笔下被多次"故事新编",分别打上了时代和作者独特的烙印.从冯梦龙的"情教"到刘以鬯的现代意识,再到李碧华的女性情感困惑和宿命,蛇的故事在不断地得到重新阐释.  相似文献   
104.
后现代是一种精神、一套价值模式,它表征为消解、去中心、非同一性、多元性、解‘元话语’、解‘元叙事’;不满现状,不屈服于权威和专制,不对既定制度发出赞叹,不对已有陈规加以沿袭,不事逢迎,专事反叛;睥睨一切,蔑视限制;冲破旧范式,不断创新,等等。鲁迅一生的创作经历从精神向度和价值模式上证明了他的后现代性质,而他的《故事新编》则从美学特征和艺术手法上较为集中地体现了后现代主义。  相似文献   
105.
论基础英语课程CAI课件的制作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传统的基础英语课程教学方法已不适应新的电化教学环境。文章就此提出了运用多媒体技术改革基础英语教学的思路,介绍了运用PowerPoint制作教学课件,并对其在教学中的使用效果做出了评价。  相似文献   
106.
陕北地区新编地方志书秉着新志新修的原则,在编撰过程中,从材料应用上、种类类目上、内容取舍标准上都形成了自己的特点。修史编志目的是鉴古知今,为人所用,因此陕北地区新编地方志有较强实用价值和学术价值。  相似文献   
107.
《故事新编》问世以来,对其解读的方法很多,而从“精神战士”的鲁迅出发去认识这部独特著作的意义和价值,不失为一种有益的尝试。鲁迅从一踏上文坛就以一个“精神战士”的角色出现,他的小说针对的主要是“国民性”问题,《故事新编》同样是一部演绎他拯救国民性情结的小说。  相似文献   
108.
20世纪90年代以来,在新历史主义思潮与大众文化的影响下,历史剧创作出现了非历史化的艺术取向:或将复杂人性作为关注历史人物的切入视角,或以新历史主义态度重构、戏说历史。这种取向为剧作家借助历史评议现实提供了更大自由,但也因过分的主观与随意消解了历史剧本应具有的内在严肃性。  相似文献   
109.
黑格尔说"没有冲突便没有戏剧",对于戏剧而言,没有集中的矛盾冲突,就没有戏剧。由于建设教授历时五年创作完成,并由赤峰市艺术家、国家一级导演黄伟光,舞蹈编导刘玉润,舞美设计王伟光和赤峰学院音乐学院宋汇霖教授,声乐指导静文佳副教授和王文津教授等共同精心编排和打造的大型历史剧《万古红山》冲突迭起,舞台语言丰富,集中地表现了人与自然、人与人、人物自身的矛盾冲突,把远古悲歌演绎成今日情话,成为一台受到观众鼓掌的好剧。  相似文献   
110.
20世纪中国文学最根本的变化,便是人的观念的不断发展。郭沫若的历史剧,以其独特的视角和形式,丰富了百年中国的人的文学。“五四”时期,他高扬个人主义的旗帜,追求人的自由和自尊,这是与外来文化的刺激分不开的。抗战时期其人学意识则分化为两股潮流,即人性人道意识和民族意识。共和国成立后,郭沫若历史剧创作的人学意识退化,其主要原因是作家主体意识的否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