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92篇
  免费   13篇
管理学   1篇
民族学   1篇
丛书文集   44篇
理论方法论   2篇
综合类   54篇
社会学   2篇
统计学   1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1篇
  2018年   2篇
  2017年   2篇
  2016年   2篇
  2015年   4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3篇
  2012年   5篇
  2011年   3篇
  2009年   2篇
  2008年   4篇
  2007年   7篇
  2006年   13篇
  2005年   10篇
  2004年   5篇
  2003年   12篇
  2002年   4篇
  2001年   8篇
  2000年   5篇
  1997年   1篇
  1996年   1篇
  1995年   1篇
  1994年   1篇
  1992年   1篇
  1988年   5篇
  198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62 毫秒
91.
《证据学新论》是以证据运用为主要研究对象的新著。该书的贡献在于其出色的结构体系和理论的原创性、程序规则设置的科学性。其研究方法也颇具特色。  相似文献   
92.
93.
芝诺佯谬与牛顿绝对时空观──从结构主义的观点看文兴吾芝诺伴谬是古老的哲学疑难。古往今来,众说纷纭,莫衷一是。我在《天府新论》1994年第2期发表的《析黑格尔、罗素对芝诺佯谬的解答》一文中,阐明了不能认为黑格尔或罗素已经合理地解决了芝诺佯谬。本文则进一...  相似文献   
94.
关于“一分为三”的命题是否可以成立的争论又重新开始了,这是极其可喜的事情。《天府新论》在1987年第6期发表王孝哲同志的文章——《论一分为二、一分为三和一分为多》(以下简称王文,凡出自该文的引文只注明页码),就是重新进行争论的良好开端。我读了王文之后,深受启发,但还有几点不同看法,想提出来与王孝哲同志共商。 一、矛盾为什么只能“一分为二”而不能“一分为三”?  相似文献   
95.
本文从确定系统科学的对象出发 ,运用原子物理学成果和系统科学已有概念 ,逻辑地解开了系统之谜 ,并在此基础上 ,对“系统”作出新的科学定义 ,为创新系统科学做一些探索  相似文献   
96.
本文梳理了毛泽东同志《反对本本主义》的基本内容,总结了《反对本本主义》的重大意义,进一步提升了读《反对本本主义》的三点启示:认真研读经典,掌握其实质;努力践行经典,继承其精神;科学创新经典,挖掘其价值。  相似文献   
97.
桓谭的《新论》论述了养生与写作的关系,提出不可以因写作而伤害生命的理论观点,此为汉代神仙养生思想之折射。《新论》指出,琴的制作体现了象天法地的器物制作思想,琴又是伦理道德观念的载体,体现了宇宙观与伦理观念结合的美学精神;桓谭分析了五声、五色与五行的关系,提出主色调与其他色调搭配的美学原则,体现了汉代以阴阳五行模式观照世界、解释世界的时代特征。  相似文献   
98.
《江西社会科学》2017,(2):93-99
河流是人类文明的摇篮,自古与文学密不可分。中国是大河文明之国、内陆河流大国,书写河流是古老而恒久的中国文学母题。中国文学史上存在着大量丰富的河流文学文本,是不容忽视的文学现象,但至今"河流文学"并没成为一个通行的概念术语,尚未得到学界足够的关注,更缺乏整体性、系统性的考察和研究。"河流文学"主要指以河流或与河流相关的事物为主要题材、表现对象、核心意象、叙事背景的文学文本,它与临河住民的生存状态、文学家主体的生命体验、诸多现代性话语密切相关,既是文学地理学视域中的重要内容,又是乡土文学版图中不可或缺的部分,是一个值得探讨的新论域。  相似文献   
99.
20世纪30与50年代,中国大陆学者提出,所谓的嘉靖"御倭"战争,实质上是由中国商人主导的反海禁的国内战争等观点,在学术界处于领先地位.近几年,海内外出现的那些内地80年代关于嘉靖"倭寇"的新论,受日本学人的影响;战后,台湾学者在此领域探索,比海内领先一步;大陆80年代以前倭寇研究的看法"基本一致"或"没有新的观点"的结论,需重新审视.学术问题,切忌"上纲上线",需要转变观念,开展争鸣.  相似文献   
100.
刘梦溪《红楼梦》研究的代表性著作有《红楼梦新论》、《红楼梦与百年中国》(《红学》的增订版)、《牡丹亭与红楼梦》等。刘梦溪的《红楼梦》研究大致可以划分两个阶段:一是《红楼梦新论》阶段,二是《红学》阶段。刘梦溪《红楼梦》研究的第一阶段,主要是尝试运用文艺学基本理论研究文学作品,为了这一实用目的,他选择了当时颇为流行的批评理论和方法,虽不免机械和狭隘,但研究格局很大;刘梦溪《红楼梦》研究的第二阶段,则重新检讨红学的历史和现状,能够从学术出发,分流梳脉,评短论长,豁然贯通,视野更开阔了,思想更融通了。并且,刘梦溪的《红楼梦》文化研究呈现出一种"文化托命"的学术使命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