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2470篇 |
免费 | 82篇 |
国内免费 | 7篇 |
专业分类
管理学 | 86篇 |
劳动科学 | 9篇 |
民族学 | 510篇 |
人才学 | 12篇 |
人口学 | 17篇 |
丛书文集 | 570篇 |
理论方法论 | 101篇 |
综合类 | 1134篇 |
社会学 | 104篇 |
统计学 | 16篇 |
出版年
2024年 | 12篇 |
2023年 | 38篇 |
2022年 | 43篇 |
2021年 | 62篇 |
2020年 | 76篇 |
2019年 | 55篇 |
2018年 | 48篇 |
2017年 | 64篇 |
2016年 | 71篇 |
2015年 | 94篇 |
2014年 | 154篇 |
2013年 | 130篇 |
2012年 | 209篇 |
2011年 | 173篇 |
2010年 | 178篇 |
2009年 | 154篇 |
2008年 | 176篇 |
2007年 | 136篇 |
2006年 | 138篇 |
2005年 | 107篇 |
2004年 | 106篇 |
2003年 | 84篇 |
2002年 | 92篇 |
2001年 | 58篇 |
2000年 | 48篇 |
1999年 | 20篇 |
1998年 | 7篇 |
1997年 | 9篇 |
1996年 | 5篇 |
1995年 | 5篇 |
1994年 | 2篇 |
1993年 | 2篇 |
1992年 | 2篇 |
1991年 | 1篇 |
排序方式: 共有255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51.
韩起澜(Emily Honig)的《苏北人在上海,1850~1980》一书的重要价值在于运用族群理论对一个在很大程度上被无视的人群、社会关系和历史过程进行了重建.作为过渡地带的淮北、江淮地区在历史上见证了两次相似的族群建构,一次是西周时期的淮夷,一次则是韩起澜论述的苏北人.两者都是在中心-边缘结构中形成的,前者相对于西周王朝,后者相对于上海,族群的建构中,移民是一个重要的历史情境. 相似文献
52.
巨浪 《甘肃联合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2):124-128
新加坡土生华人指华人移民和本地马来亚人结合的后裔,是新加坡社会中十分重要的群体,拥有独特的文化,和中华民族的命运有着密切联系。在族群认同上,他们一方面认同中华传统文化,另一方面又自成体系,与其他华人移民群体相区别。迫于殖民地艰难的生存环境,土生华人族群迫切希望通过支持中国革命建立一个强大的政府来保卫海外华人的权益。在辛亥革命期间,他们筹集资金、宣传革命,提供后勤保障,为辛亥革命的成功做了巨大贡献。 相似文献
53.
余达忠 《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36(6):101-108
三撬人是居住在黔东南黎平县、锦屏县交界区域的一个独特族群,是一个在地理区域上、文化上、经济上都处于边缘状态的边缘族群。在20世纪80年代以前,三撬人的婚姻主要在族群内部选择,其婚姻生态是平衡的,当三撬人突然被置身于一个完全开放的全球化、市场化社会中的时候,则导致了其婚姻生态的严重失衡。三撬人婚姻生态的失衡既是一种客观现实,也是全球化和市场化时代表现出来的一种新的不平等现象。 相似文献
54.
王柳 《宁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1,33(3):188-191
少数民族预科生作为一个特殊的、备受关注的社会群体,其对本民族的认知、情感、态度、行为,以及同其他民族的和谐相处、对中华民族的认同等方面,都是不容忽视的问题。本文对宁夏高校、宁夏大学的少数民族预科生进行问卷调查之后再进行对比分析,运用族群认同的基本概念、族群认同要素、族群认同的特点,以及维系族群认同的因素来具体分析少数民族预科生的族群认同状况,并对各民族的和谐共处与共同繁荣发展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55.
严怀勤 《重庆文理学院学报》2021,40(4):1-10
乡村公共性建设是我国乡村治理的重要目标。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我国乡村社会公共性构建动员主体逐步由国家政治性动员走向社会自主动员。在此过程中,基层社会治理出现治理单元偏大、村庄内生性治理主体缺位等问题,村民理事会在此背景下应运而生,作为一个超越个体和家庭层面存在的组织力量,它在动员村民参与构建乡村公共性方面发挥着重大的作用。以往对村民理事会的研究忽视了其作用发挥的空间场域,以村民小组为基础的熟人社会构成了乡村公共性生长的内生社会基础。在熟人社会的空间场域内,通过有效构建并利用共同体认同、正视村庄阶层分化、采取逐步动员等路径实现对村民的有效动员,可以增强乡村公共性。 相似文献
56.
作为世界想象的"高楼"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陈波 《四川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1):93-100
关于碉楼的起源和功能,在学术界既有的研究中,目前占主导地位的是战争论派,他们认为是战争导致这种建筑的出现,其主要功能是防御敌人的进攻;而综合论者试图将宗教信仰和古典功能主义糅进战争论中,进而认为,是战争和宗教信仰这两者的结合,产生出碉楼的审美意义。本文踵继并发挥另一个一直处于微弱的或者隐藏状态的传统观点认为,碉楼的产生不是战争,也不是生物机体的需要,而是基于当地族群的文化象征系统关于世界的观念和具体历史场域互动的结果;它是当地人想象和创造世界的方式。 相似文献
57.
朱静 《重庆邮电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2):122-129
居住空间是城市社会空间的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随着城市化的大规模扩展,城市居住空间的结构分异已然成为不争的客观事实。通过对杭州市商品住宅面积、类型和价格分异的讨论,勾勒出目前城市居住空间结构分异的特点。在此基础上,透过阶层分化与居住空间结构之间的关系,来探究居住空间结构分异的动力机制,以便提供一些居住融合的策略性建议。 相似文献
58.
吴雪丽 《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3,(10):184-189
新世纪文学中的少数族群书写与1980年代的“文化寻根”构成了一种有趣的对话,1980年代那种文化想象的方式在新世纪已面临困境。少数族群书写回到地缘与文化上的边缘地带,却发现“根”已流失;他们反抗现代性普遍经验对少数族群的规约,但抵抗式写作却可能伤害叙事的复杂性;而主流汉族作家和少数民族作家在少数族群书写中也都存在洞见与盲视。 相似文献
59.
罗意 《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8,(5):19-25
清末以来,一些维吾尔人迁入阿尔泰山草原,散居在牧区深处,与其他族群共同构建和发展出了嵌入式的社会结构与社区环境。他们适应了当地的生态环境,与其他族群频繁互动,形成了具有地域性的经济、社会和文化生活,生成了区分于祖籍地维吾尔人的群体意识。学术界应该重视对散居维吾尔人的调查和研究,以加深对维吾尔族社会的认识。 相似文献
60.
兼业经营逐渐成为农业经营的常态。为考察农户兼业分化对农户采纳生态耕种行为的影响,本文以安徽省滁州市、黄山市和湖北省宜昌市3市339份不同经营特征的农户样本数据,运用有序probit模型,分析不同分化类型农户在生态行为采纳上的差异。结果表明:农户兼业分化对其生态耕种行为采纳存在显著的抑制效应,但其边际抑制作用并不随兼业分化的加深而加深,其原因在于兼业新农人作为深分化农户提高了对生态耕种行为的估计,而老龄农户作为浅分化农户则降低了对生态耕种行为的估计。进一步研究发现,在剔除上述影响后,兼业分化对适龄农户生态耕种行为的抑制作用会随兼业分化的加深而加深。为此,为促进农户对生态耕种行为的采纳提出以下建议:一是要为老龄农户和兼业农户提供农业社会化服务或者土地流转渠道。二是要引导新农人下乡,参与农业现代化建设。三是鉴于兼业分化对农户生态耕种行为的抑制作用随兼业分化的加深而加深,因此要引导适龄农民走向生产专业化。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