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8909篇 |
免费 | 211篇 |
国内免费 | 47篇 |
专业分类
管理学 | 496篇 |
劳动科学 | 34篇 |
民族学 | 171篇 |
人才学 | 99篇 |
人口学 | 6篇 |
丛书文集 | 2525篇 |
理论方法论 | 400篇 |
综合类 | 4741篇 |
社会学 | 621篇 |
统计学 | 74篇 |
出版年
2024年 | 101篇 |
2023年 | 217篇 |
2022年 | 221篇 |
2021年 | 286篇 |
2020年 | 306篇 |
2019年 | 229篇 |
2018年 | 88篇 |
2017年 | 152篇 |
2016年 | 231篇 |
2015年 | 397篇 |
2014年 | 798篇 |
2013年 | 512篇 |
2012年 | 514篇 |
2011年 | 563篇 |
2010年 | 592篇 |
2009年 | 560篇 |
2008年 | 630篇 |
2007年 | 493篇 |
2006年 | 414篇 |
2005年 | 344篇 |
2004年 | 296篇 |
2003年 | 228篇 |
2002年 | 232篇 |
2001年 | 246篇 |
2000年 | 152篇 |
1999年 | 90篇 |
1998年 | 57篇 |
1997年 | 72篇 |
1996年 | 33篇 |
1995年 | 38篇 |
1994年 | 22篇 |
1993年 | 11篇 |
1992年 | 5篇 |
1991年 | 5篇 |
1990年 | 3篇 |
1989年 | 1篇 |
1988年 | 6篇 |
1987年 | 9篇 |
1986年 | 6篇 |
1985年 | 3篇 |
1984年 | 1篇 |
1983年 | 1篇 |
1935年 | 1篇 |
1934年 | 1篇 |
排序方式: 共有916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71.
当前,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进,全球政治、经济、安全格局正在经历深刻调整,和平赤字、发展赤字、安全赤字、治理赤字加重,人类社会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面对战略机遇和风险挑战并存、不确定难预料因素增多的外部环境,中国坚持推进高水平对外开放,以建设新型开放大国赢得主动,并要求将海南自由贸易港打造成为引领我国新时代对外开放的鲜明旗帜和重要开放门户。为实现这一战略目标,海南需要客观分析内外形势和机遇挑战,并抓住机遇主动担当作为,着力打造新时期我国高水平对外开放新高地、国内国际双循环的重要交汇点、中国与东盟全面战略合作的重要枢纽、以人文交流为重点的公共外交平台以及中国—东盟蓝色经济伙伴关系核心区。 相似文献
972.
傅锡洪 《南昌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23,(4):29-39
作为龙场悟道以后提出的首个重要命题,“知行合一”贯穿于王阳明中晚年思想。在他看来,“知”从根本上来说是指直接发自本心的痛切感受、本然好恶,即“本心之知”。知行合一有三层含义:本来合一、能够合一,应该合一。这一命题旨在纠正朱子对本心之知作用的忽视,强调它具有直接性和充足性,提醒人们将它的直接性和充足性具体实现出来。知行合一的表述形式并不完美,因为“知”既可表示本心之知,也可表示知识或知觉,以至于容易混淆;而“合一”的逻辑前提是分离,因而这个命题本身就潜藏着否定知行一体的因素。王阳明之所以仍采取这一形式,是为了提醒人们重建知与行,进而重建我与万物的原初关联,让人意识到知原本就是能导出行的痛切之知。 相似文献
973.
必须坚持自信自立,是党的二十大报告对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世界观和方法论高度凝练、科学概括提出的六个必须坚持之一.中国共产党百年奋斗成功道路,是党领导人民独立自主开辟出来的;马克思主义的中国篇章,是党从中国国情出发,依靠自身力量实践出来的.自信自立是中华民族精神之魂,是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根本立足点.自信自立是我们党全部理论和实践的立足点,也是党和人民事业不断从胜利走向胜利的保证. 相似文献
974.
“中国之治”是中国式现代化生动而独特的表达。中国之治超越了西方理论的“政治现代化”路径,破解了现代化和民主化“悖论”。中国之治遵循了制度与道路的规定性,也重视实践的能动性,以相对灵活、及时有效的关键之策推动改革。中国之治以深厚的文化底蕴和人文关怀,彰显了大国治理的韧性精神与价值追求。在当今世界,中国之治是中国道路、中国经验、中国理论的有机统一,开创了人类政治文明的新样态,是中国自主知识体系成长的丰厚土壤。中国自主的知识体系要超越西方中心主义的学术视角,跳出西方话语及逻辑假设,提出和回应时代性、民族性、全球性的重大问题。中国自主知识体系还要以世界眼光,从中国发展、中国奇迹、中国之治中提炼出可以与世界分享的哲理、道理、学理,提炼中国之治的核心概念,向世界传播中国之道。 相似文献
975.
国家间竞争的历史脉络与思想认知表明,历史上大国竞争主要聚集于国家既有的客观性要素与主观性手段的组合。在当前的世界大国竞争中,治理竞争的影响力日益提升,良政善治越来越成为大国在竞争中制胜的关键因素,日益凸显大国竞争的深层逻辑。能否构建完善的国家治理体系、具备强大的治理能力、产生高质量的治理效能、形成良政善治的局面,在某种意义上直接决定着一个国家在国际竞争中的成败。“中国之治”是新时代治国理政的基本遵循和参与国际竞争的法宝,必将对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进程和激烈的国际竞争产生深远影响。 相似文献
976.
977.
“人力车夫”和“城市街景”,是《满韩处处》与《支那游记》之“中国叙事”的典型场景,其中对“污浊”“混沌”“无秩序”等负面元素的描述颇为醒目.不少文献资料证明,此种“中国像”并非特殊的个人记忆,而是东洋“他者”的某种共同记忆.在这类“中国叙事”结构的背后,作家对中国古老文明文化的憧憬想象与目睹现实的乖离、日中两国社会现状的巨大反差,加剧了作家对中国的负面感知;近代以来世界性的中国话语建构、特别是“东方主义”观念也参与其中,限制了作家理解亲近中国的内在欲望.“绅士”式的矜持和优越感令他们难以摆脱居高临下的姿态,完成对中国的深刻体悟;而近代帝国列强的殖民欲望、脱离文明驾驭的霸权强权方式,也深刻地嵌入在时代背景中,潜在地发挥着作用. 相似文献
978.
今年是开一代文学风气之先的日本近代文学泰斗森鸥外(1862-1922),诞生150周年,他与夏目漱石名声相埒,是日本近代文坛上的双璧. 《高濑舟》是鸥外历史小说中的杰作,作品涉及的财富观念,在21世纪的今天仍不失其现代意义;作品中的反权威意识,来自鸥外对民主的憧憬;对安乐死的思索,如今仍是热门话题,道德与法律对安乐死的担忧,至今犹在.实施安乐死,依然是可望不可即的事实. 相似文献
979.
朱谦之是中国的日本哲学思想研究的开创者和奠基人,他的研究著作已经成为该领域的经典。民国时期,朱谦之以自己的历史哲学为基础,对日本思想的发展历程进行了系统研究。新中国成立后,无论是对原始资料的整理,还是在理论上力图运用马克思主义的思想和方法,他都进行了不懈努力,为中国的日本哲学思想研究及其学科建设做出了重大贡献。系统地分析和总结朱谦之的日本哲学思想研究成果和研究方法,不仅对整理学术史具有历史意义,而且对推进现在的研究工作具有重要的借鉴价值。 相似文献
9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