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2342篇
  免费   266篇
  国内免费   59篇
管理学   578篇
劳动科学   36篇
民族学   233篇
人才学   150篇
人口学   6篇
丛书文集   3224篇
理论方法论   684篇
综合类   6908篇
社会学   777篇
统计学   71篇
  2024年   58篇
  2023年   241篇
  2022年   267篇
  2021年   329篇
  2020年   339篇
  2019年   263篇
  2018年   108篇
  2017年   201篇
  2016年   278篇
  2015年   521篇
  2014年   926篇
  2013年   675篇
  2012年   697篇
  2011年   775篇
  2010年   790篇
  2009年   780篇
  2008年   910篇
  2007年   706篇
  2006年   617篇
  2005年   561篇
  2004年   506篇
  2003年   419篇
  2002年   413篇
  2001年   360篇
  2000年   286篇
  1999年   171篇
  1998年   106篇
  1997年   112篇
  1996年   69篇
  1995年   60篇
  1994年   35篇
  1993年   24篇
  1992年   17篇
  1991年   8篇
  1990年   5篇
  1989年   4篇
  1988年   7篇
  1987年   10篇
  1986年   6篇
  1985年   3篇
  1984年   1篇
  1983年   1篇
  1935年   1篇
  193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21.
在美学界进行的有关马克思《1 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的讨论中 ,“内在的尺度”是一个有较多争议的概念 ,而且论者们还从对它的不同解释出发证明自己对诸如美的本质等问题所持的观点。本文从马克思原文的含义、思想资料的渊源上讨论了“内在的尺度”问题 ,并进而指出 ,尽管我们可以从马克思的许多阐述中引申出他关于美的规律、美的本质的见解 ,但是他的阐述并不是就美的本质、美的规律立论的  相似文献   
122.
对走向知识经济时代的审美教育本质的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以对教育与知识经济的关系、素质教育的整体结构特性的认识为基础,论述了当代审美教育观念和审美教育结构形态。认为,知识经济是特定意义上的教育经济,它促进了“经济——知识——教育”的关系向“教育——知识——经济”的关系的转化;素质教育是以主体教育为本位的教育,其本质是主体性素质与相关性素质、科学精神品质与人文精神品质、个体的发展与社会的发展的和谐一致;审美教育作为素质教育的内在变量,以其工具性价值与未来性价值、社会性价值与人主体性价值相统一的本质特性,渗透于文、理科课堂教学之中,科学美是美育实施的重要因素和途径  相似文献   
123.
本文考证认为,彭祖道和五行之道皆为晋代房中术。本文从历史文献中勾稽了这两个派别的代表人物和经典,分析了其内容。并指出,六朝重要的房中术资料还有《养性篇》、《养性延命录》、《仙经》、《黄老玄示经》和《大清经》等。  相似文献   
124.
世界自然遗产武陵源不仅具有以雄壮美、造 型美、意境美、流动美、朴拙美为个性的砂岩峰林 景观美,而且,由于武陵源地处高山峡谷,地理位 置偏僻,交通极为不便,千百年来“养在深闺人未 识”,长期聚居于此的土著人土家族人保持着独特 而美丽的民俗文化。这种民俗文化美主要表现在 服饰工艺美、饮食居住美、婚姻习俗美、传统节日 美和歌舞戏曲美等五个方面。 一、服饰工艺美 在“改土归流”(公元1727—1735年)以前,土 家族男女均穿斓花衣和八幅罗裙,头裹布巾。清代乾隆《永顺府志》载:“土民散处山谷间,男女短 衣跣足,以…  相似文献   
125.
《雪国》是川端康成最为成功的作品,它标志着川端康成的创作已达到了成熟的阶段。川端康成的作品始终笼罩着一种感伤与非衰的情调,把悲与美紧密地结合在一起。川端康成认为人的存在是一种徒劳,他一方面追求人性的美,一方面又地其失云信心。  相似文献   
126.
论纪律     
从人类历史的发展进程看纪律,奴隶社会、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和社会主义社会,其纪律分别反映了社会制度不同的质,一种新的社会形式总比旧的社会形式的纪律增加了文明程度。纪律与自由是相对的,相辅相成的,既相互制约,又相互依存。在一定意义上讲,纪律会产生美。秩序和规则一旦形成,将会产生和谐统一的美。  相似文献   
127.
析艺寻根     
艺术应具有真、善的精神内核 ,美是其精神物化的结果。一个真正的艺术家 ,首先应是一个高尚的人 ,具有高尚的人格 ,人的品格就是其艺术的品格。中国传统文化的精神 ,即艺术精神的内核  相似文献   
128.
在中国文化中,“位”不仅是一个重要的哲学范畴,也是一个美学范畴。 作为一个形而上的哲学范畴,“位”最早出现于周易哲学中。“位”,字大量出现于《易传》之中,《彖》、《象》提出了爻位说。爻位说可概括分为当位说、应位说、中位说、趋时说、承乘说、往来说六类,它是《易传》的作者在总结爻辞的吉凶悔吝时提出的,其基本指导思想是一爻处于一卦中的不同位置而表  相似文献   
129.
靖康之难以后,南宋朝廷为迎回徽、钦二帝,同金罢兵议和,派出大批使臣北上,在建炎元年到绍兴十三年间。“奉使几三十人”,由于南宋对金采取屈辱投降政策,致使金朝”遇使人礼日薄”,南宋使臣倍受屈辱和磨难,或被害、或被囚、或流放、或受降,“全节而生还者,惟皓邵弁”,即洪皓、张邵、朱弁三人,其中洪皓、朱弁为徽州婺源人。  相似文献   
130.
孟子认为学问的根本宗旨在于而且仅仅在于将人放逸外骛的散心收敛回来,以存人身之主宰。此旨普涵古今中外学问之成败得失,意义深远。其中最为重要的意义在于,它始终从“终极关怀”的深度来观照学问的价值,有助于避免为私欲、私意而学问以及为学问而学问的异化倾向,从而使学问始终服务干人生的终极目标,而不至于游离出去,支离破碎,飘泊流浪。孟子的学问之道,不只为儒家所独有,佛、道两家亦莫不然。自觉遵循这种学问之道,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基本的特征,也是这一传统自始至终闪耀人文主义光辉的一个重要原因。光大这一学问之道,对于克服学术之时弊具有不可估量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