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2147篇
  免费   305篇
  国内免费   59篇
管理学   578篇
劳动科学   35篇
民族学   227篇
人才学   147篇
人口学   6篇
丛书文集   3169篇
理论方法论   666篇
综合类   6852篇
社会学   760篇
统计学   71篇
  2024年   58篇
  2023年   232篇
  2022年   231篇
  2021年   294篇
  2020年   289篇
  2019年   248篇
  2018年   103篇
  2017年   200篇
  2016年   278篇
  2015年   521篇
  2014年   926篇
  2013年   675篇
  2012年   697篇
  2011年   776篇
  2010年   786篇
  2009年   775篇
  2008年   914篇
  2007年   706篇
  2006年   617篇
  2005年   561篇
  2004年   508篇
  2003年   419篇
  2002年   412篇
  2001年   360篇
  2000年   284篇
  1999年   171篇
  1998年   106篇
  1997年   112篇
  1996年   69篇
  1995年   60篇
  1994年   35篇
  1993年   24篇
  1992年   17篇
  1991年   8篇
  1990年   5篇
  1989年   4篇
  1988年   7篇
  1987年   10篇
  1986年   6篇
  1985年   3篇
  1984年   1篇
  1983年   1篇
  1935年   1篇
  193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81 毫秒
981.
“意韵美”主要指不显现在和歌表面的需要整体把握的那种朦胧、悠远的韵味。“意韵美”是和歌的灵魂,是读懂和歌的关键所在。日本古典和歌在“意韵美”的表现特色上,主要有通过对唐诗的吸收与借鉴所形成的硬朗的汉诗风格和来源于日本传统审美的“直白描述”及飘散着“一抹哀伤”的忧郁情愫等一些特点,和歌的“意韵美”与日本的特质文化息息相关。  相似文献   
982.
此稿从艺术形象的审美形态、作家审美意向和情感真实三个研究视角探析了川端康成创造的千重子形象的艺术内涵和审美价值,力求理论新意和研究深度  相似文献   
983.
中国传统艺术中存在一种“无为”艺术哲学观,根源于老庄的“无为哲学”,自唐宋以来逐渐突显。它与“有为”不同,是一种非自我意识、非执于法、非功利性的观念,指向一种无法被人的智识所穿透、出自本然的自发性创作方式。张涟“高坐与客谈笑,但呼役夫,某树下某石置某处”的园林置石艺术创作状态正是对这一观念最为生动的诠释。以此状态为媒介,我们大致可以从三个方面来把握这种“无为”艺术哲学观:首先,它是一种“变识为知”的认知观,强调对无身理智的打破,凸显“智的直觉”;其次,它是一种“遗技合道”的技法观,区别于“技中见道”,其所突出的既不是罔顾法度,也不是心为法执,而是法随心转的状态;第三,它是一种“法天贵真”的性情观,标举独立自由、纵恣不傥的艺术人格,将古典园林置石艺术引向对生命本真的书写。在某种程度上,这种“无为”艺术哲学观正是中国古典园林置石艺术中追求不似之似、不假斧凿、不求名石等新风尚的根源。  相似文献   
984.
张曼玉刚出道时俨然一副邻家傻丫头模样,笑、撒娇、鼓着腮帮子生气,这种形象一直持续了10年。褪去稚气,只剩下花瓶式的僵硬形象。然而她后来的世事沧桑都蜕变成了美丽。《阮玲玉》里的美丽哀愁、《滚滚红尘》中她的灵动慧黠、《新龙门客栈》里她的泼辣妩媚、《花样年华》里她的矜持孤寂,让她不再是敬业的花瓶。她的美,带着东方的素净和西方的明艳,成为一种光芒,绚烂之极后归于平淡从容,就像她代言的铂金饰品,散发出冷冽而华贵的光芒。在许多人眼里,张曼玉就等同于气质美女,洗尽铅华依然保持自我。  相似文献   
985.
《新学术》2007,(2)
一部优秀的、具有美学价值的纪录片,就是制作人按照一定的审美观念进行的美学构思,本文从记录片的内容,画面,音画的和谐三个方面阐述了记录片的美学渊源。  相似文献   
986.
20世纪中国工业文学的主要审美特征是悲剧美与崇高美.世纪上半叶,作家多以人道主义或社会主义为视角,一方面描写工人阶级的悲惨处境或斗争的悲壮,另一方面也揭示民族资产阶级的悲剧命运.下半叶,工人阶级地位虽根本改变,但工人们为正义斗争而牺牲的悲剧仍成为作家表现的对象.同时,各时期工人形象和他们的精神境界成为作家笔下崇高美的主要载体.  相似文献   
987.
“马童面之”解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史记·项羽本纪》中的“马童面之”传统的解释是“马童背对着项羽”。此种解释不甚妥当。根据字义,文义和语言规律,应解为“马童仔细观看项羽”才算合情合理。  相似文献   
988.
人从动物界分化出来,组织成为一定社会形态下的社会群体。人只有放射出智慧和内在光芒才是人和动物的根本区别。人体,既是生命的载体,又是心灵的载体,它不只限于生理结构的美,还具有超自然生命现象而饱含社会内容的美。人体美的魅力的萌生和价值,只有在人的内在美溶于和谐完善的外部形态之中后,才是美的最高形式和最美的境界。  相似文献   
989.
从庄子到庄子后学,有其逻辑的发展和演变过程。庄子的逍遥游思想是庄子人生哲学的主要特色。既无法解决社会与个人的矛盾对立,庄子只好安命顺世,无心无情,强调对外物的绝对不动心,以期在虚幻的尘世之外心灵与道冥合为一,逍遥而游;庄子后学继承发展了庄子的基本思想,无心己不是纯粹的不动心,意义转化为对某一现实目的的“用志”。庄子后学又通过圣人的善治有为,社会劳动群体在至德之世平等自由。从而超越了庄子反求个体生命在无何有之乡获得纯精神自由的逍遥游思想。  相似文献   
990.
郭店楚简《忠信之道》,总的倾向属于儒家 ,但它标举“忠”、“信”,重视民生 ,有无为而治的倾向 ,似有道家的影响。《忠信之道》是儒家文献中比较独特的篇章 ,为进一步理解先秦儒家思想的演变以及儒道关系 ,提供了重要的线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