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286篇
  免费   63篇
  国内免费   10篇
管理学   161篇
劳动科学   16篇
民族学   26篇
人才学   50篇
人口学   13篇
丛书文集   564篇
理论方法论   91篇
综合类   1159篇
社会学   260篇
统计学   19篇
  2024年   12篇
  2023年   36篇
  2022年   63篇
  2021年   51篇
  2020年   60篇
  2019年   44篇
  2018年   20篇
  2017年   28篇
  2016年   41篇
  2015年   102篇
  2014年   217篇
  2013年   134篇
  2012年   156篇
  2011年   161篇
  2010年   147篇
  2009年   168篇
  2008年   186篇
  2007年   130篇
  2006年   94篇
  2005年   101篇
  2004年   78篇
  2003年   63篇
  2002年   64篇
  2001年   53篇
  2000年   52篇
  1999年   22篇
  1998年   24篇
  1997年   18篇
  1996年   9篇
  1995年   4篇
  1994年   4篇
  1993年   4篇
  1992年   5篇
  1991年   3篇
  1990年   2篇
  1988年   1篇
  1987年   1篇
  198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35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101.
李友广 《文史哲》2012,(3):72-80
儒家性论思想在先秦经历了从心、性分言到心性合一的模式。"心"字于西周时期很少与其他身体器官并举连言,其道德性亦不明显;春秋时期,心的意涵得到丰富与拓展,逐步向标志主体性特性的哲学范畴演进。"性"字于先秦主要经历了从生到"眚"的演进,金文"眚"字既具有甲文"生"字状物、摹物之特点,又因其向"性"字的过渡而具有了"心"生"形体结合的某些特点。在郭店简阶段,尽管心、性皆为内在之物,而且用法也较为含混,但整体上仍然呈现出了心重于性、心性渐为合一的思想趋势;在孟子阶段,由于其以心善言性善的理路,使心、性范畴得以真正被联结了起来,从而让心性合一模式在此正式形成。  相似文献   
102.
王晓东  王倩  李顺 《南方论刊》2022,(5):105-106+112
通过强化政治引领凝聚方向,做到围绕中心;强化问题导向凝聚共识,做到提振信心;推进工作创新凝聚力量,做到下移重心;建设统战文化凝聚人气,做到温暖人心;完善体制机制凝聚智慧,做到共筑同心。基层统战工作这“五心工作法”推进了凝心聚力和协同创新,为基层统战工作筑牢了共同思想政治基础,构建了新时代高校基层统战工作推进发展的新格局。  相似文献   
103.
麻天祥 《云梦学刊》2005,26(6):46-49
儒教哲学上绍三代之圣,下启孔孟之学,既体现了"天"的意志和道德训示,同时鲜明地流露出对"天与"、"人归"的远古黄金时代的终极关怀.既以天命论证王治,又强调性本之于天,通达于道.如此,天、祖、圣合一,命、性、道合一,对天命认同的外在超越,转向对心性关注的内在超越;由三代的理想,上接天命,并以性为道,以理为性,以心为理,终至"心统万物",在天人合一的整体思维基础上,不断实现自我调适,并系统化、精致化,而以官方哲学的优势,铸就中国传统文化的思维模式.儒家宗教的合理性终极追求,进一步得到思辨哲学的论证.这正是儒教哲学,也是中国宗教哲学继往开来的渊薮.  相似文献   
104.
105.
自得是郭象思想的重要理论范畴,是其适性逍遥的人生理想的确切表述,与宋及宋以后出现在理学语境中的自得具有不同的理论内涵。在《庄子注》中,郭象为自得确立了本体论上的依据,是万物独化自生的应有之义;作为对逍遥义在现实个体意义上的对等概念,它以适性为基本方法,通过明王之治和自得者双方的协同来实现。自得者在通向适性的道路上,须处理与自身及外界的各种矛盾关系,提升认知水平,拒斥教化、克服跂尚之心等,创造并进入自得之场,从而达到逍遥境界。  相似文献   
106.
张谷英村落体系空间结构历史变迁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文兵 《云梦学刊》2008,29(2):91-93
对张谷英村落体系的空间结构变迁过程进行研究,有利于正确认识和利用张谷英村落遗产价值.根据实地调研与张氏族谱资料,我们发现张谷英村落发展变迁历程可分为村落肇始、龙形村落阶段、双核心村落体系阶段等三个阶段;元明清之际的人口迁移、历史时期张谷英村落地理环境、内化的宗族观念与风水思想等是张谷英村落体系变迁的最主要影响因素;其影响的着力点在于张谷英村落的人地关系,在传统农耕时代的人地关系中,"人"是通过宗族组织起来的人,即张氏宗族:"地"即为张氏宗族所处的地理环境;土地的占有与利用是人地关系矛盾的焦点,传统农耕时期的村落活动半径决定张谷英村落必然由集中走向分散.最终形成双核心村落体系.  相似文献   
107.
<傅山全书>中"(麦连)(麦善)"二字最早见于隋唐以后<广韵><集韵>诸书,其义皆称为大麦,或大麦新熟所作饼餌.作为准确的名称来说,应为(麦善)(麦连),傅山逆称为(麦连)(麦善)者,或许别有原因."嗢陀南"一词是佛经中的一句术语.丁仲祜氏<佛学大辞典>载:"嗢柁南"之称"嗢柁那",译曰"集施",为传法心印的意思.  相似文献   
108.
心和性是罗钦顺哲学逻辑结构中一对最核心的范畴,对心与性及心性关系的深入分析构成了罗钦顺哲学的心性观.罗钦顺在其积几十年之心力反复推敲潜玩而成的主要哲学著作<困知记>中开宗明义说的就是心、性关系,心性观是其整个哲学逻辑结构的思维重心和论证主题.罗钦顺的心性观继承和发扬了程朱理学,在禅学泛滥、心学崛起的明代中叶首开批驳阳明心学和禅宗佛学之先河.  相似文献   
109.
“死亡品质”是相对于“生活品质”而提出的全新概念。“死亡品质”意谓临终者“身、心、灵”都能得到良好照护,实现“尊严、幸福”死亡。“死亡品质”在哲学视域审视下是生命尊严、社会人文关怀终极实现的体现,但在当下,由于受传统“忌死”文化、过度医疗救治等因素的影响,我国国民死亡品质位列世界倒数。积极汲取传统文化中的死亡价值思想、树立“关系生命”信念以及开展临终关怀服务是提升民众死亡品质的应由之路。  相似文献   
110.
杨虎 《船山学刊》2013,(2):129-134
佛性论在探讨众生成佛可能性以及如何成佛等问题的同时,也对于一切事法、一切现象的存在如何、如何被给出,作出了本体论说明。就这个层面而言,佛性论就属于一般形而上学的一种特殊形态。从形而上学的角度考察,华严宗主如来藏性起万法;天台宗主中道佛性具足万法;而禅宗则直指众生之自心、本心具足万法。华严宗之性起呈现为一种纵贯式系统的形而上学形态,而天台宗和禅宗分别以性具和心具的思想性格呈现为一种圆摄式系统的形而上学形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