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998篇
  免费   70篇
  国内免费   18篇
管理学   57篇
劳动科学   5篇
民族学   63篇
人才学   21篇
人口学   21篇
丛书文集   608篇
理论方法论   98篇
综合类   1065篇
社会学   142篇
统计学   6篇
  2024年   12篇
  2023年   49篇
  2022年   55篇
  2021年   59篇
  2020年   38篇
  2019年   38篇
  2018年   14篇
  2017年   28篇
  2016年   36篇
  2015年   74篇
  2014年   127篇
  2013年   103篇
  2012年   138篇
  2011年   128篇
  2010年   145篇
  2009年   135篇
  2008年   190篇
  2007年   101篇
  2006年   132篇
  2005年   82篇
  2004年   90篇
  2003年   56篇
  2002年   71篇
  2001年   58篇
  2000年   49篇
  1999年   26篇
  1998年   13篇
  1997年   8篇
  1996年   11篇
  1995年   2篇
  1994年   8篇
  1993年   1篇
  1991年   3篇
  1990年   2篇
  1989年   1篇
  1988年   1篇
  1987年   1篇
  198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08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18 毫秒
71.
1905年前早期留日学生刊物速亡原因评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杨朕宇 《理论界》2009,(8):144-145
1905年前早期留日学生刊物在中国近代史上具有重要的影响和地位,也是中国急于现代化的产物与缩影.正因为如此.该批刊物在资金、经营状况、稳定性等方面存在诸多问题;外加传播学中"第三人影响"理论作用--清政府对留日学生刊物的相关打压政策.导致了早期留日刊物速亡.  相似文献   
72.
19世纪中叶的德国,历史意识兴起,为了解决其中出现的"历史"问题,海德格尔在1922年夏季学期的讲座中,对该词的意义进行了解构。这一解构显露出了对历史意义的一种更深刻理解:应当从我们自己的当今时代出发,把历史理解为属于自己的东西;历史乃是生活自身的历史,必须投入到生活体验中去,在其中解构生活,让生活恢复其本来面目。  相似文献   
73.
"梦幻"是苏童早期小说的感知方式.这种感知方式呈现为其文本特点,就是叙述方式的独特性."梦幻"的感知方式同时决定了苏童早期小说所表现的人生世界的特征,即历史--生活内容的非逻辑性.苏童早期小说的这种感知方式主要来自于作家童年生活的经验与心理因素.  相似文献   
74.
丁玲是随着她成功地塑造了莎菲的形象而一鸣惊人、蜚声文坛的.莎菲是丁玲早期创作主调的集中形象体现者.其他形象无不是这一主调的变奏,她们与莎菲一起构成了丁玲早期创作的主旋律,致使"追求一幻灭一再追求一直至最后幻灭"的主题得以反复和深化,表现出作者所具有的现实主义的深度.追求与幻灭的主题,病态与变态的人物性格,都决定了丁玲早期作品必然重细腻的心理剖析和自我意识的发掘,这就形成了作者早期的创作个性与艺术风格.  相似文献   
75.
《求是学刊》2017,(4):17-23
在早期儒家文化的性别制度中公共空间为男性贵族所垄断,其形成过程与其军人身份有关。为了证明这种性别制度的合法性,男性贵族借助于非理性的原始思维发展了一套将女性排除于公共空间之外的话语体系。但由于儒家传统家国一体的文化模式使得家庭和国家之间的分界模糊,导致男性中心的性别机制在现实政治中遇到了巨大的文化阻滞力。  相似文献   
76.
早期儒家的秩序观包含两种并列但又存在张力的诉求:一方面儒家围绕对道德价值的追求构建了一个德位相配的理想秩序;另一方面,儒家又有以恢复和维持现实秩序为目标的现实关怀.在理想主义追求与现实主义关怀的共同作用下,儒家思想在三个方面表现出不同程度的内部张力与妥协:其一,关于尊君之位,由正名发展出现实主义的绝对化尊君与理想主义的革命两种倾向;其二,关于正君之德,分别提出理想主义的禅让和向现实主义妥协的谏诤两种方案;其三,关于化民成俗,儒家主张礼治,而后在现实主义关怀下逐渐礼法融合.  相似文献   
77.
早期法兰克福学派基于社会批判理论而展开的科技理性批判,几乎一致视科学技术为巩固资本主义统治的工具,并从区别传统理论与批判理论,从一般方法论层面探寻导致"工具合理性"的理论基础,从滥用科学技术导致的自然、社会、人的异化等众多角度,在揭示科学技术的负向效应中,直接否定了它的社会发展动力价值。拒斥不等于漠视。早期法兰克福学派的科技理性批判,不仅从反面证明了科学技术对当今人类社会发展的巨大推动作用,而且透过其理论家的科技理性批判,可见其中对科学技术社会发展动力作用的认可。  相似文献   
78.
严昌洪 《晋阳学刊》2012,(5):90-101
介绍早期中国共产党人辛亥革命研究概况,以郭真《辛亥革命史》为中心,系统梳理当时研究中的基本观点,总结其中若干特色:尝试用马克思主义理论来分析中国的历史与现实问题;有明确的学术研究为现实斗争服务的目的;部分论断带有左倾色彩;缺乏学术规范等特色等。指出那时开创的一些好的或不甚好的学术传统,为后来的一些研究者所承袭,因此,对早期共产党人的辛亥革命研究需要采取扬弃的态度,使辛亥革命研究在新时代里有所突破。  相似文献   
79.
辛亥革命是近代中国一次伟大的民族民主革命,它开启了近代中国社会进步的闸门,为中国历史的演进赋予了全新的内容.本文主要从思想影响、人事联系等视角探讨辛亥革命之于中国共产党成立的重要影响,认为辛亥革命事实上是一场20世纪初的新文化运动,它与孕育中国共产党的五四新文化运动有着一脉相承的关联;从具体人事着眼,辛亥历练则是一干早期共产党人踏上革命之途的共同起点,为之后追求救国救民理想的持续努力提供了条件.  相似文献   
80.
裴赞芬与宋杉岐的学术专著——《李大钊与早期中国共产党》(河北教育出版社2011年版),系从现代政治学与现代政党文明的视角全方位、立体化展示和解读李大钊在中国共产党创建前后的思想发展及其政治实践的学术著作.全书30万字,除《绪论》外,分八章探讨了李大钊的政党观、李大钊与马克思主义、李大钊与中国共产党的创建、李大钊与北方各地中共党组织的建立及发展、李大钊与国共合作、李大钊与共产国际、李大钊最后的革命实践以及李大钊精神的内涵及其当代启示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