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9篇
  免费   1篇
管理学   1篇
民族学   3篇
丛书文集   15篇
理论方法论   1篇
综合类   37篇
社会学   2篇
统计学   1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2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4篇
  2013年   3篇
  2012年   4篇
  2011年   7篇
  2010年   2篇
  2009年   6篇
  2008年   1篇
  2006年   2篇
  2005年   5篇
  2004年   5篇
  2003年   5篇
  2002年   1篇
  2001年   1篇
  2000年   3篇
  1999年   1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1篇
  1996年   1篇
  1994年   1篇
  199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6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6 毫秒
31.
《青海统计》2005,(4):11-14
平安县沙沟乡是省统计局帮扶联点乡,乡辖10个行政村,人口9868人,由回、藏、汉三个民族组成,其中回族人口占全乡人口的55%,藏族人口占全乡人口的15%,汉族人口占全乡人口的30%。全乡总耕地面积14964亩,其中70%耕地为山旱地,平均海拔在2500米,年均气温6.4℃,年均降水量353毫米,由于气候干燥,降雨量少,干旱地占的比重大,粮食产量极不稳定,其他经济作物发展也十分缓慢。  相似文献   
32.
优质高产抗病稻种、中华籼选、88-140谷海鉴真米,亩产700公斤,公斤价12元;湖南丝菌、待香糯、洞庭香糯、泰国香丝、黑米稻两个、高产粳稻两个、刚明一号、85-1-15两旱地稻双苗模培,公斤14元,JF巨丰大豆公斤20元,美国黄沙大豆百粒5元,  相似文献   
33.
被花卉界誉为“旱地盆栽荷花第一人的安徽临泉县花卉基地杨集乡柳家花园青年农民柳鹏。1993年,在北京林业大学园林专业系统学习高新农业技术。学成归来,他将中国传统名花——荷花,锁定力培育对象,并制定出育种目标:(1)改池栽为旱地盆栽;(2)改单瓣为重瓣。  相似文献   
34.
刘正乾 《老友》2011,(10):20-21
1957年底,在党中央“开发山区,建设山区”的伟大号召下,时任中共江西省委书记方志纯同志带领省直机关部分干部、转业军官和城市知识青年,来到方志敏等革命烈士曾洒下鲜血的德兴县山区,创建了大茅山垦殖场。经过几年的艰苦创业,这个以林为主的国营垦殖场取得了骄人的业绩。曾名扬全省乃至全国。  相似文献   
35.
清代至民国三百余年的时间内,东北地区人口增长迅速,农业经济开发持续发展,土地开垦数量、农作物产量增速在全国位居首位。这一局面的出现与关内移民迁徙存在直接关联,山东移民构成迁徙主流,在不同时期占总数的70—80%左右。清代前中期移民缓慢但持续增加,清后期和民国时期曾出现数次移民高潮。人口压力下人地矛盾不可逆转的趋势、自然灾害、时局动荡及官方政策、生存压力等构成人口迁移关外的基本动因,山东民众长时期、不间断迁移东北则与历史传统、地域环境、泛海"闯关"条件密切相关。山东迁徙东北的移民,谋生方式多种多样,然而从事农业生产的比例占据首位。通过领荒或是承租、承典、私垦等方式,成为自耕农或永佃农。部分有财力者则购买土地,逐步由自耕农上升为地主。山东移民以极强的适应能力与闯荡拼搏,通过耕作方式、生产工具、作物品种和生产技术的引入与传播,推动着东北种植业的不断扩大、畜牧渔猎采集经济的转变和传统农业向近代农业的转型,使其成为农业渐趋发达地区和重要的粮食生产基地。由于移民多为贫苦农民,加之东北地区地广人稀、农业发展方式进展缓慢,使之主要是习惯性地运用传统农业生产经验进行粗放式耕作,不具备产业改进的条件和能力。  相似文献   
36.
清初,为了解决京畿满洲八旗生计,安排口内难民,清政府开始在热河蒙地进行较大规模的农业垦殖。这项措施的实行使得这一地区的经济、社会生活和民族关系及草原生态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至今影响重大。  相似文献   
37.
新疆在中国的战略格局中居于国防前沿,地位异常重要。民国时期,国人即关注新疆的移民垦殖问题,对相伴而生的民族关系问题也有深刻地思考。以史为鉴,研究民国时期学人对民族问题的思索,为时下民族问题的解决提供借鉴,另外探寻时人的思想与当今中国所采取民族政策的契合点,为当下民族政策寻找历史根源。  相似文献   
38.
现有关于徽州棚民的研究大多注意到棚民垦殖玉米对当地生态的破坏以及地方社会的禁止性措施,但难见对清代徽州玉米经济实态的系统考察,对文书资料利用也很少。资料显示,在清代徽州农村社会,玉米种植并没有做到令行禁止,玉米实物租大量出现,反映出民众对玉米这一粮食种类的认可。清代徽州玉米垦殖收益的分配方式颇为多样,一些山主通过出租山场可获得大量玉米实物收益。此外,清代徽州地区玉米种植虽然对山地生态有所破坏,但也有促进林木种植的一面,这在以往研究中未受到关注。  相似文献   
39.
历史上,开蒙区是云南南部最大的坝区(湿地),区域主要涉及现在红河州蒙自、开远等5个乡(镇),面积634 km2,其中湿地面积300多km2。发生在20世纪30—40年代的"开蒙垦殖"是云南乃至中国的一个非常重要的事件。"开蒙垦殖"始于1935年,前后持续近13年,使湿地变成了良田。垦区的建设与发展不仅对当时政治、社会和经济产生了重要的影响,而且对后来的经济发展与生态变迁也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由于事件至今已过70余年,受时代交替和传统意识的影响,其全貌至今尚混沌不明。经过一年多的调查、实物收集和人物探访,对有关史料进行了系统查阅和研究,对这段重要的历史过程进行了比较详细的了解,并对现存的发展问题进行了剖析,旨在为开蒙乃至云南的科学发展提供一定的史料依据。  相似文献   
40.
农业垦殖是封建社会粮食增产的主要途径。随着人口的不断增殖,人地矛盾日益突出,粮食问题成为统治者要迫切解决的社会焦点。环北部湾地区作为清朝前期广东的主要垦殖区,农业经济取得了较大的发展,并成为本省主要的产粮区和输粮区。但盲目性的垦殖又给当地生态等带来一定破坏性影响。研究清代前期该地区的农业垦殖对当前农业经济的发展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