排序方式: 共有4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1.
理学道统论的实质在确立儒学的正统性和维护儒学的纯洁性。但通常作为文献根据的《论语》和《尚书》,不能恰当满足道统论成立所必需的理论资源,故需要补进《周易》以完善儒家圣人的谱系及其所蕴含的中道、"时中"的传道内容。 相似文献
12.
张华 《河北建筑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2):47-48,51
《论语》是孔子的言行录,更是儒家的经典之作,它最能反映孔子的思想。实际上我们更可以将它看成是孔子的一本教材,是对弟子的传道、授业和解惑。这本教材涉及面广,几乎包括人生的各个方面:政治、思想、为人处事、择友等。为了能将这样一部博大精深的著作形成一个系统来研究,我们挑选了其中的一个高频词“君子”作为研究的主线,通过它来探求孔子的学说。 相似文献
13.
李之鉴 《江南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3,2(3):39-41
孙奇逢是明清之际的著名学者 ,他的《易》学思想不仅把“本来之《易》”视作“天定之象” ,把“圣心之《易》”、“《易》书之《易》”视作“模写”之像 ,从而摆正主、客观的本质关系 ,而且 ,于学《易》之人而言 ,他尤其强调将“本来之《易》”和“《易》书之《易》”一概化而为“在我”之《易》 ,从而使“易”成为人们具体立世治国平天下的思想指导。他的这个思想很实际 ,也很精彩 ,学《易》者如此 ,实际上人人都当如此 相似文献
14.
15.
“时命”与“时中”:孔子天命观的重要命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晁福林 《清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5)
孔子的时遇、时运思想,表明他已经将时的概念与其天命观念联系在一起进行深入探讨。时命一词虽然出现较晚,但其基本思想早在孔子的理论系统中就已经形成,孔子关于时的言论多蕴含其意。《中庸》所载的时中之论亦是孔子时命观的一个重要命题。先秦时期的天命观念在商周之际有一个重要变化,那就是由天命的不可移易,变为天命的可以以人之德而转移。天命观的这个变化虽然是一个巨大进展,可是,这一变革并没有从根本上触动天命的权威。天命还是高悬世人头上的铁板一块,人们在它面前并无自由可言,只能俯首贴耳地绝对顺从,其所强调的是以个人的高尚德操博得天命的眷顾。孔子的时命观念,给生命个体开辟了总体天命观念下面的一定的自由维度。它关注的不再是天命的绝对,而是个体的相对自由,是个体的存在状态,这应当是先秦时期天命观念的又一次重大进展。 相似文献
16.
17.
孙中山的领导思想,既是其一生革命实践的科学总结.又是中西政治文化交融的结晶,更是其理论创新、体制创新的结果。他的领导思想和治国方略反映和概括了人民的要求与近现代的历史的趋向,是当时中国最先进最完整的领导思想体系。 相似文献
18.
论者对儒家“时中”观一般自《易传》始 ,间或论及《易》本经。然传来自经 ,“时中”观念本就蕴含于经中 ,传只是对经的“时中”观念加以阐发而已。故本文从经文入手 ,并对经文做了穷尽性的研究和探讨 ,同时参照传文 ,从而初步得出儒家“时中”观是受《易》经文的启发而来 ,《易》经文当是儒家“时中”观的源 ,而《易传》只是其流的结论。 相似文献
19.
九经正义的编撰标志着"汉学"模式的大总结,思想统一的气象表面上博大恢弘;安史之乱后,思想危机夹杂着政治危机,明经科的实用价值渐渐式微,以诗赋文才擅场的进士科风头愈炽,两者互相攻难对驳。证明文学价值的运动与渴求儒学新变的运动顺势并轨同行:儒学必须符合社会历史的客观情势并能为之服务,而非墨守九经正义的教条;文学必须面对时代新问题来轨物范众和经邦叙政,而非浮荡放纵不顾德行。儒学复兴的使命由韩愈自觉地担当起来,以文学运动形式别开生面地展开。一代文儒韩愈具有返本开新的方法意识,遵循时中法则和修辞策略,梳理出一条道统线索,在实践上掀开"宋学"序幕。 相似文献
20.
中国传统思维方式与声乐艺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声乐是人"身"乐器制造的过程,中国传统思维方式讲求"整体、动态、平衡"的观念及直觉体悟的方式在对声音的把握上正可以匡正西方思维方式的偏颇,对现代声乐发展有潜在的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