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23篇
  免费   0篇
民族学   7篇
人才学   1篇
丛书文集   12篇
理论方法论   1篇
综合类   88篇
社会学   14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2篇
  2020年   3篇
  2017年   3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7篇
  2014年   5篇
  2013年   7篇
  2012年   9篇
  2011年   6篇
  2010年   16篇
  2009年   14篇
  2008年   12篇
  2007年   7篇
  2006年   8篇
  2005年   6篇
  2004年   4篇
  2003年   3篇
  2002年   3篇
  2001年   1篇
  2000年   5篇
排序方式: 共有12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71.
雷倩 《中国民族博览》2022,(6):62-63+132
园林是一门综合艺术,是浸润着精神内涵的物质景观,是东方审美情趣的融合,滋养着一种古朴典雅、独一无二的园林文化。王维首次把诗书画乐的艺术表现方法,与园林的审美相结合,使园林有了新的艺术高度,王维开创了文人造园的先河。从此,文人追求的意境之美,自然融入中国古典园林设计,人在园林漫游,诗情画意便在心中生。苏州园林与昆曲相映成趣,她充满着诗情画意,拥有着别样的神韵雅致,一个重要的原因就在于其渗透着文学语言、舞台美术,戏剧情节的生成,人物的冲突与曲调的悠扬婉转。昆曲的文学之美,如《西厢记》《牡丹亭》《桃花扇》《长生殿》等等,这些文本都非常杰出。它们有的是戏曲历史上的名角,有的是文学史上的典型。也有人说昆曲像诗剧,你看舞台中的才子佳人,婉转唱腔就像那锦心绣口、才华出众的诗人,念白与唱腔含蓄典雅,借景抒情,情景交融,如诗如画。昆曲是百戏之祖,留韵绵长,灵动的舞台表演就像水墨丹青的纵横潇洒。你看那姹紫嫣红的长袖,随着情节的需要不断挥舞,你听那咿咿呀呀的长歌,在诗情画意中婉转流长,虽无画却成为最动人心魄的妙境,写意的舞台布景,简约空灵,人物与园林相合相生。无花无木之处却让人不禁联想到春色如许,无波无涛之...  相似文献   
72.
本文的研究者2018年10月11日、2019年3月21日和2019年8月1日三次搜索名称中包含"昆曲"的微信公众号,对搜索到的微信公众号的内容进行初步的梳理、统计和分析。本文对以"昆曲"为名的微信公众号的内容运营主体、内容呈现和传播活跃度进行统计和分析,以期对当下微信公众号中与昆曲相关的传播状况进行初步的研究和思考。  相似文献   
73.
昆曲(Kunqu Opera),原名“昆山腔”,“昆腔”,将其源头是宋元早期南戏,历时 800 多余年,具有深厚历史积淀文化,是中国古老的戏曲声腔、剧种,到了明代才被称为“昆曲”,现又被称为“昆剧”。昆曲是中国传统戏曲中最古老的剧种之一,也是中国传统文化艺术,特别是戏曲艺术中的珍品,被称为百花园中的一朵“兰花”。经过年代的沉淀,昆曲在服装服饰必然也随着改变,但是戏曲服饰均匀是植根于古代服饰,并在其基础上进行美化加工,使其变得艺术化。昆曲服饰自然也不能摆脱这一基本规律,它是主要以明代服饰为源头,在发展过程中,不断融合各代的服饰式样,并根据舞台和剧本的要求不断革新而形成的。  相似文献   
74.
古称吴陵的江苏泰州地区的戏曲文化,作为泰州地域文化的突出代表,有着极为深厚的文化底蕴。除蜚声国内外的“梅桃柳——戏曲三家村”外,明清时期泰州地区众多的昆曲家班可谓泰州戏曲文化史上最辉煌的一幕。明代中后期至清代中前期,泰州地区曾出现过十多个昆曲家班。一定程度上使得明末至清中前期的泰州,成为地区性的昆曲创作与表演中心,谱写了泰州戏曲史的一代传奇。根据目前可见部分地方文献和中国戏曲史料,可对明清泰州地区昆曲家班及其主人、形成原因及对后世之影响等作初步考证。  相似文献   
75.
正如果用阳春白雪来形容一门戏曲艺术,昆曲显然当之无愧。自从白先勇先生的青春版《牡丹亭》红遍国内外以来,昆曲作为一种古典而时尚的艺术在我们周围悄然兴起。这其中虽不乏附庸风雅之辈——"昆曲中睡觉,做梦也觉高雅"——看懂昆曲在其次,"我也是看昆曲的"才重要的人们,但是作为一门诞生600多年的戏曲本身,这未尝不是好事。然而,白先勇再有名,青春版《牡丹亭》也只能流行一时。昆曲的美妙、动人、赏心悦目,毕竟不能单靠一个人、一部戏就被大众接  相似文献   
76.
《老年人》2005,(2):51-51
目前,中国列入《世界遗产名录》的项目共有32处,除昆曲和古琴属于人类口述和非物质遗产外,其余30处都属于自然景观与文物古迹,是人们旅游揽胜的最佳去处。一、文化遗产(21处):1郾长城(北京)摇2郾故宫(北京)摇3郾周口店北京猿人遗址(北京)摇4郾秦始皇陵和兵马俑坑(陕西)摇5郾敦煌莫高窟(甘肃)摇6郾武当山(湖北)7郾布达拉宫、大昭寺(西藏)摇8郾承德避暑山庄及外八庙(河北)9郾曲阜孔庙、孔府、孔林(山东)摇10郾丽江古城(云南)摇11郾平遥古城(山西)摇12郾苏州古典园林(江苏)13郾颐和园(北京)14郾天坛(北京)摇15郾大足石刻(重庆)16郾青城山都江堰…  相似文献   
77.
红伶 《女性大世界》2005,(11):57-57
来中国之前,谢喜福的第一职业是音乐老师,第二职业是作曲。而他现在的身份,从讲台上换到了课桌前,又重新做起了学生。如果你走进课堂,一眼就能认出他来,因为,他一定是教室里最老的学生,谢喜福在将近四十不惑之际,把自己放到了异域文化的起跑线上。  相似文献   
78.
本文从昆曲《断桥》和《思凡》两出折子戏的英译实践入手,探讨了昆曲翻译的目的、昆曲翻译中语言的理解与表达、以及典故的处理等问题,并对今后的昆曲翻译提出了一些看法。  相似文献   
79.
魏良辅虽对昆山腔作了改革,但没有对昆曲曲调的格律作出具体的规范。沈璟则对昆曲的曲体提出了具体的规范,不仅对曲调的四声及用韵提出了具体的要求,而且编撰韵谱与曲调格律谱,为昆曲作家填词作曲提供规范与借鉴,使得昆曲的曲体得以律化。  相似文献   
80.
18世纪扬州演剧的繁盛具体表现为两个方面:一是昆曲的复苏。二是花部的勃兴。其主要贡献也有两点:一是官与商的合力为演剧提供了物质基础和舆论支持。尤其是发生在18世纪的康、乾的九次南巡为盐商的豢养家班和演剧活动提供了极大的支持。使得当时的扬州在演剧频度、演剧水准、舞台行头设施和戏班规模等方面均处于一个其他地区无法超越的优势地位。二是与交通优势、徽商崛起以及徽班横行相关联,扬州在昆曲传播、技艺融合以及新剧种形成方面也卓有贡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