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075篇
  免费   49篇
  国内免费   11篇
管理学   31篇
劳动科学   4篇
民族学   92篇
人才学   10篇
人口学   1篇
丛书文集   669篇
理论方法论   107篇
综合类   1166篇
社会学   47篇
统计学   8篇
  2024年   5篇
  2023年   34篇
  2022年   28篇
  2021年   42篇
  2020年   53篇
  2019年   42篇
  2018年   17篇
  2017年   46篇
  2016年   44篇
  2015年   75篇
  2014年   123篇
  2013年   144篇
  2012年   143篇
  2011年   164篇
  2010年   130篇
  2009年   147篇
  2008年   154篇
  2007年   143篇
  2006年   111篇
  2005年   96篇
  2004年   78篇
  2003年   69篇
  2002年   56篇
  2001年   72篇
  2000年   36篇
  1999年   32篇
  1998年   18篇
  1997年   11篇
  1996年   10篇
  1995年   1篇
  1994年   2篇
  1993年   3篇
  1991年   1篇
  1990年   1篇
  1989年   1篇
  1987年   2篇
  198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13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26 毫秒
31.
从古到今,经济贸易是不分民族、国家和地区的,遵循市场规律才能达到交易目的。古代北方民族和中原地区的市场交易也是围绕着尽量接近与当初的基本消费生活的定价标准进行市场交易的过程。蒙古和明清的经济交易一直是中国经济历史的重要研究对象,市场交换的价值问题是其中的重点之重。明清时期的蒙古族牲畜(北方民族主要市场交易物品)的交易双方都有互利,呈双赢的趋势,刺激蒙古游牧经济的同时也增加了民族文化交流。  相似文献   
32.
33.
陈峰 《领导文萃》2012,(24):68-71
中国科举制度的黄金时代是在宋朝,因为不仅规模之大、制度之严远过于前代,而且影响之大也最为突出,特别是还没有产生明清时期过多钳制思想的消极作用。两宋三百多年间,宰执大臣几乎都出自科举背景者。宋朝科举出身的文官士大夫在政坛居于绝对统治的地位,成为官员队伍的主体,而门荫出身者与军队武将的影响力微乎其微,由此造就了突出的文治的时代特征。既然宋朝实现了"学而优则仕"的理想,文官们大都来自读书人,他们有足够的文化知识,懂得儒学的道德价值观,又熟悉"苛政猛于虎"的道理,出口成章的是"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抱负,耳濡目染的是"贫贱不能移,富贵不能淫"的理念,那么是否就以改良社会为己任,并把持住自己的良知底线呢?  相似文献   
34.
明清时期,流行于市井的民俗音乐蓬勃发展,成为当时市井城镇的时尚音乐;这类音乐体裁大多来自于市民阶层,反映了市民的风俗生活和思想感情,也因此被今人称之为明清俗曲。其中宴饮席间行酒令成为当时上至贵族、下至贫民社交活动的方式,酒令曲从不同角度反映时代的真实原貌,也折射出民清时期不同阶层民众的情感诉求。本文基于《红楼梦》宴饮酒令、酒曲为背景,对作为明清俗曲其中特殊元素的红楼宴饮酒令曲进行归类,力图找寻它们与明清俗曲的内在联系,及俗俚歌曲与当今民俗音乐文化之渊源。  相似文献   
35.
吴滔 《学习与探索》2012,(3):144-150
万历间,嘉定县争取到了全部漕粮折银的权利,这种事例在明代殊为罕见。至启祯二朝,虽军饷加派日急,该县的官民乡绅仍一直努力捍卫着这一来之不易的成果。入清以后,折漕的"负面效应"表现得越来越明显,运军加漕、蠲免地丁和漕赋等新出台的政策搅得县民焦头烂额。分析《折漕汇编》所展示的复杂历史过程,既可加深对明清赋役改革复杂性的认识,也可从运作层面重新反思明清两朝某些地方制度的沿革。  相似文献   
36.
明清时期科举考试发展到了鼎盛时期,参加科考获取功名成为士子们的毕生追求。为了一朝高中,广大士子从蒙童时期就开始为科举考试作准备,学习方式枯燥,学习备考内容以儒家经典和时文坊刻为主。入闱考试是士子科举考试活动的关键时刻,不仅要经历赶考的行程之苦,入场还要经受搜身之辱,进入考场参加考试也会面临诸多艰辛。考试结束中式士子的欣喜与落第者的悲怆形成鲜明对照,反映了科举考试对士子的摧残。  相似文献   
37.
面对明清鼎革之际目不暇接的各种事变,一些官员或士人纷纷拿起笔来,或记录亲身经历和见闻,或编辑奏疏、塘报、邸报等官方档案,或对最初的记录进行再加工,或考证史事,或对时事和人物发表评论。这些杂史或记甲申之变、清军南下的暴行及江南人民的抗清斗争,或记南明史事,或追记万历以来党社活动及党争的历史,或总结明亡及南明速亡的原因,以达到以史经世的目的。由于史料来源不一,这些杂史中往往出现"一事而甲乙互异,一人而彼此夐殊"的情况,又由于作者政见歧异,杂史中对人物、事件的评价也往往悬殊较大。  相似文献   
38.
明清两代涌现了大批传奇佳作,这一代文人既以积极的态度期盼着一个仁政国家出现,同时又以消极的态度把国家的兴亡看成是历史的必然,充满了迷茫、失落和感伤.但这种对历史的反思会使人居安思危,会使现实中的人重新以历史的角度认知这个社会,从而在某种程度上推动社会的发展.  相似文献   
39.
“重陆轻海”与“通洋裕国”之海洋观刍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明清两朝正处于世界性海洋历史发展的"千古变局"时代,但统治者沿袭传统模式,在立国思想上"重农抑商"、"重陆轻海",在国防战略上以"禁海"代替海防,禁海迁界、"守土防御",反映其海洋观念的淡薄;而东南沿海地方官员,尤其郑成功"通洋裕国"思想的提出和实践,显露出"以商立国",向海洋空间发展的意涵;传统时代"重陆轻海"与"通洋裕国"所反映的海洋观念,对国家民族发展的影响在某种程度上可以忽略不计,但大航海时代,海洋作为人类的第二生存空间影响到世界历史走向和发展格局时,"重陆轻海"观念所带来的深层影响会因此而改变国家和民族的命运。  相似文献   
40.
"清客"、"帮闲",别称"篾片"、"帮身"、"帮客"、"笏板"(或作"忽板")、"蛤蜊"、"陪堂"(或作"陪宾")、"老白赏",其源头可以追溯到春秋四公子门下的门客,以及唐宋时期的"妙客"、"闲人"。在明清两代,清客、帮闲属于特殊的下层知识人群体,亦即"无赖知识人",是商业化、城市化与科举制度的产物。清客、帮闲均属职业"游士"。然两相比较,尚有细微差别:前者凭借的是文学及书法、绘画才艺,在官宦人家"帮闲";而后者则凭借自己的技艺,陪大老官及富家子弟宿娼、饮酒、赌博、唱曲,从中"凑趣"。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