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6篇
  免费   1篇
丛书文集   20篇
理论方法论   2篇
综合类   15篇
  2023年   2篇
  2020年   1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3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3篇
  2011年   1篇
  2010年   2篇
  2009年   1篇
  2008年   4篇
  2007年   2篇
  2006年   1篇
  2005年   2篇
  2004年   2篇
  2003年   1篇
  2002年   1篇
  2001年   2篇
  1997年   2篇
  1991年   1篇
  198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21.
明代岭南诗坛与复古派联系紧密。选本结合岭南明诗创作特色对复古派作出深入批评,并论述岭南诗坛在接受复古派创作手法的同时又对其进行修正,进而促使地方诗歌发展更为健康。选本还指出岭南诗坛对复古派的产生具有引领作用,而本地区不断出现的复古诗学大家和群体又为复古派持续繁荣拓展了空间。  相似文献   
22.
边塞诗一向被认为是属于盛唐的一个题材.而明代的边防诗,则可以看作是边塞诗在新形势下的延续和发展.明代的边防诗有两个系列.一是关于北部边防的边塞诗,一是关于东南沿海的海防诗.前者基本上沿袭了唐代边塞诗的传统;后者则在唐人边塞诗外另辟一境,更具新意,同样洋溢着爱国主义精神,同样写战斗,却更多地带有海风和里巷的气息,直开唐代边塞诗未有之意境,构成明诗中一道靓丽的风景.  相似文献   
23.
朝鲜诗家申钦的诗学批评理论,在继承前人诗学观的基础上,提出了很多精辟的见解。他对古典诗歌的审美批评,内容涉及唐诗、宋诗、明诗以及朝鲜本国诗,审美眼光独到,体现出朝鲜诗家对中国古代诗歌、朝鲜古代诗歌的鉴赏、品析能力,为我们提供了域外的诗评视角,具有很高的审美价值。  相似文献   
24.
谢肇淛是晚明一位重要的文学家、诗人.考订谢肇制的生世、仕历、著作,着重研究了他的明末刻本<小草斋集>、<续集>,指出这个刊本的价值.谢肇淛的诗论和诗歌,在晚明独树一帜,诗歌具有风韵婉逸的独特风格,与竞陵、公安有别,在晚明闽诗重振风雅中起了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25.
朱彝尊的学术最典型地代表了清初学术带有总结意义的学术史趋向,其诗学也具有浓厚的学术史特征。近年的朱彝尊诗学研究多集中于他对唐宋诗的态度,本文试图在浙江诗学的史学传统中把握其明诗研究的特点,并在与钱谦益《列朝诗集》的对比中分析朱彝尊《明诗综》的文献价值和批评特色,认为朱彝尊的明诗批评扭转了明代以来以选诗树立门户、标榜趣味的习气,将诗歌总集的编纂建立在学术研究的基础上,成为清代诗学走向学术化的标志。  相似文献   
26.
李旭 《学术界》2008,(3):258-262
明代复古主义建立了一种具有鲜明特色的古典诗歌文体学.这就是以汉魏盛唐作为诗歌的理想境界和文体标准;以"代"衡"体",辨别时代格调;划分体裁界限,明确各体诗歌的文体特性;崇尚浑厚醇雅,端正表达风格.它为中国古代诗学增添了一份宝贵的遗产.  相似文献   
27.
明嘉靖浙江道监察御史陈表,素有"铁面御史"之称,因"忠直见忤",自楚归滇,陈表不仅因为官高品、为民谋利而名垂青史,更作为一位清雅、高远的诗人而为后人所景仰。其诗体写田园风采,可与陶潜诗一比;同时其诗表现了诗人洁身自好、耿介绝俗,首开玉溪文化先河,为明代云南文学崛起、特色形成平添劲力。  相似文献   
28.
船山历代诗歌评选时间考辨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战立忠 《船山学刊》2004,(4):19-21,35
关于王夫之《古诗评选》、《唐诗评选》和《明诗评选》的编选时间,一般被认定是在写作《夕堂永日绪论》(康熙二十九年,1690年)以前的几年间。笔者通过相关考察推断:船山选评历代诗歌当在顺治十八年之后(1661年)康熙五年之前(1666年)的这段时间内,距最后撰写《夕堂永日绪论》相去至少25年。  相似文献   
29.
由姚奠中主编、李正民增订,山西古籍出版社2004年出版的《元好问全集》是迄今为止最为完备的元好问诗文总集。新增补元好问诗三十首,但其中误收宋诗、明诗各二首。一、误收苏轼诗二首《元好问全集》卷十四据民国二十三年《冠氏县志》卷九补入《送郑户曹赋席上果》:“彼美玉山果  相似文献   
30.
高璐  刘璐 《唐都学刊》2020,(4):60-66
北宋景祐三年(1036),西夏占领河西走廊。此后玉门关的军事意义逐渐被文化意义代替。"玉门关"主要作为一种边塞意象,而非实际地理所指,参与到涉边文学的意境构筑中。在亲身行边的创作者笔下,玉门关样貌的构建往往呈现出较为多元的状态。而由寄赠、拟作等场合触发的书写,则使作品中的玉门关样貌更为抽象化、符号化,类型相对单一。明诗中的玉门关样貌所涉及的具体意涵包括"春风不度"与"春风长绕""人老玉关"与"生入玉关""玉门不闭通西使"与"始信玉关长闭好"等,由此可窥见明人对西北边塞的认知情况与基本态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