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414篇
  免费   89篇
  国内免费   20篇
管理学   25篇
劳动科学   1篇
民族学   42篇
人才学   16篇
丛书文集   997篇
理论方法论   145篇
综合类   1238篇
社会学   57篇
统计学   2篇
  2024年   9篇
  2023年   36篇
  2022年   56篇
  2021年   43篇
  2020年   42篇
  2019年   47篇
  2018年   28篇
  2017年   44篇
  2016年   55篇
  2015年   81篇
  2014年   152篇
  2013年   140篇
  2012年   161篇
  2011年   164篇
  2010年   162篇
  2009年   192篇
  2008年   181篇
  2007年   169篇
  2006年   142篇
  2005年   104篇
  2004年   134篇
  2003年   110篇
  2002年   80篇
  2001年   61篇
  2000年   45篇
  1999年   28篇
  1998年   16篇
  1997年   13篇
  1996年   7篇
  1995年   5篇
  1994年   6篇
  1993年   3篇
  1992年   1篇
  1991年   3篇
  1990年   1篇
  1987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252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新文化运动后期,因马克思主义的传入而使中国历史的命运发生了改变,从此马克思主义与启蒙便产生了复杂的关系。文章从思想史的角度出发,围绕中国启蒙思想的递嬗轨迹和特殊内涵,深入分析启蒙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互相影响的特殊过程,揭示不同的历史发展阶段启蒙与马克思主义的历史关系,重新审视启蒙与中国的特殊国情。在中国社会转型期的当下,凸显启蒙对中国现代化建设的重要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2.
3.
辛亥革命与早期共产党人的思想启蒙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辛亥革命是中华民族的一次伟大觉醒 ,是民族危机意识、救亡图存理念和民主革命思想的积聚和爆发 ,促进了爱国主义精神的空前高涨。早期共产党人一部分参加过辛亥革命 ,经历了辛亥革命的洗礼 ;一部分受到辛亥革命的深刻影响 ,接受了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思想 ,而后 ,又在反思辛亥革命和探索新出路的历程中 ,由民主主义者转变为共产主义者  相似文献   
4.
李觏所著《易论》十二篇,不仅标示出宋代易学义理之端绪,且反映出其坚持自身的学术个性及提倡以《周易》阐扬儒家学理的用心所在。李觏之易学重经世、重人事。他治《易》不徒托空言,将学《易》、解《易》及用《易》看成是一门观察人事兴衰,社会治乱的大学问,突出了《周易》作为经世之书的历史价值。  相似文献   
5.
对美国著名汉学家史华兹的代表作<寻求富强:严复与西方>进行文本解读发现:该著所反映出的严复能力观对当代公共管理的创新发展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严复认为中西方的关键性差别在于能力,而隐含其中的是以能力为导向的主体意识和公共意识方面的差距."-3代公共管理的创新发展有必要吸收严复能力观中的思想精髓,以国家能力建构为着力点,以公民启蒙为社会基石,以突显公正为其内在灵魂.对正处于社会转型期的国家而言,努力实现国家能力与公民自由问的平衡是达致善治的关键.  相似文献   
6.
张光芒近年的启蒙研究非常引人注目。本文通过分析其启蒙研究的方法———剥离、整合,试图抓住其核心:回到中国启蒙主义本身。他的剥离是与二元对立的研究方法的剥离、与研究对象的历史混杂的剥离;他的整合是从纷繁的现象中凸显中国启蒙主义的总体性逻辑趋向的整合。因此他的启蒙研究既带有理性建构的旨趣,又带有拨乱反正的意味。  相似文献   
7.
南宋著名哲学家、“心学”思想体系创立者陆九渊,虽没有对《周易》这部奇特玄妙的经典进行过全面的阐解,但曾就《周易》经传及相关《易》理发表过许多精辟的见解。文章选取陆九渊《易》说中与社会人事观有关的内容进行评析,由此可体现其《易》说中“明体”之外“达用”的一面。  相似文献   
8.
章旭清 《天府新论》2006,(5):147-150
19世纪后期20世纪上半叶的东、西方现代戏剧,都把目光不约而同地锁定在人类社会所普遍面临的现代性问题上。虽然同样是关注人类社会的现代性困惑,中、西方现代戏剧各自的“现代性”呈现出的却是不同的文化品格。中国现代戏剧履行着“启蒙救亡”的社会职责,而西方现代戏剧则实践  相似文献   
9.
先秦<易>学已有了相当的发展.汉初传<易>者继起,<易>学开始成为显通学派.昭、宣以迄西汉之末,今文<易>前后承传大畅其势,以孟、焦、京为代表,形成新的<易>学体系.东汉<易>学的演化表现在今文<易>学与谶纬的合流,以及古文<易>学的由微而显.汉代官学地位的确立大大推动了<易>学空前广泛的流传,而象数说的突出发展构成汉<易>主要特色.  相似文献   
10.
从王弼注释了儒家与道家最重要的经典《周易》与《老子》后 ,王弼易学与老学的关系就始终是学术史上有争议的一个问题。但王弼以老解易在历史上一直是一个主流的看法。作者通过检讨王弼以老解易、以《易》解易两种观点 ,认为王弼的老学与易学共同构成王弼的玄学。只有把二者联系起来 ,才能揭示王弼玄学的实质。王弼通过《老子注》、《周易注》阐发了“以无为本”的贵无论的玄学思想。王弼的老学与易学虽各有特色 ,但其思想基础是一致的 ,共同构成了王弼的玄学。王弼的玄学思想 ,也只有通过易、老二注才完整地体现出来。把王弼的玄学思想归于老庄思想是表面化、以偏概全的认识 ,没有揭示出王弼玄学的精神实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