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52篇
  免费   3篇
管理学   40篇
劳动科学   1篇
民族学   3篇
人才学   14篇
丛书文集   50篇
理论方法论   11篇
综合类   99篇
社会学   34篇
统计学   3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4篇
  2022年   3篇
  2021年   3篇
  2020年   8篇
  2019年   3篇
  2018年   4篇
  2017年   2篇
  2016年   5篇
  2015年   16篇
  2014年   40篇
  2013年   15篇
  2012年   15篇
  2011年   21篇
  2010年   18篇
  2009年   20篇
  2008年   23篇
  2007年   13篇
  2006年   10篇
  2005年   6篇
  2004年   3篇
  2003年   5篇
  2002年   6篇
  2001年   1篇
  2000年   2篇
  1999年   3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2篇
  1995年   1篇
  198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5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6 毫秒
131.
人类自觉或不自觉的迁移活动作为一个社会问题,在我国历朝历代普遍存在,本文主要分析了春秋时期的迁国迁邑现象,褐示了当时社会发展过程中存在的一些深刻社会因素。  相似文献   
132.
齐鲁两国关系发展变化的原因有三一、齐桓称霸起主导作用。齐桓称霸使齐国实力迅速增强,导致了齐鲁两国力量悬殊加大。二、春秋时期的礼制观念对两国关系的发展变化起制约作用。三、齐鲁联姻起纽带作用。两国的政治联姻密切了两国关系,也对两国关系的发展变化产生一定影响。  相似文献   
133.
正"近君子,远小人",既是用人之道也是交友之道,这是齐桓公留给历史的启示。齐桓公是史上赫赫有名的国君,曾称霸于春秋时期,就是这么一位"权无霸",最终竟栽在三个小人手里。宋代大文学家苏洵在《管仲论》中曾叹道:一天没有管仲,那么,三小子就可以弹冠相庆了。苏洵笔下的"三小子"就是齐国国君身边的三个小人:一  相似文献   
134.
中华民族向来就有德性优先的传统,春秋时期的尚德思想在夏商之后又有其独特特点,人们把德纳入天道、鬼神、卜筮、妖魅这些活动当中,这些事件的应验结果往往还需要根据人们的德行来判断。求吉还需修德是春秋时期尚德思想的主要内容。  相似文献   
135.
春秋时期,随着神灵信仰的淡化,开始出现了"吉凶由人"的思想。在这种背景下,人们在用《周易》进行占筮的过程中,对卦爻辞和卦象作出带有明显道德色彩或自然主义的解说,使《周易》的宗教神学色彩不断弱化,哲理成分进一步增强。甚至有人脱离开卜筮,把《周易》当做道德说教或证明某种哲理的材料直接引用。春秋时期是《周易》由卜筮之书转变为哲理之书的重要阶段。  相似文献   
136.
中山国是春秋战国时期由白狄建立起来的一个国家,原称鲜虞,至春秋后期改称中山,故当时文献曾以鲜虞与中山并称①。战国前期,中山国曾一度被魏国所灭,但不久即复国,并作为一个千乘之国活跃在当时的政治舞台上。公元前323年,中山国曾同  相似文献   
137.
原文:周仲由,字子路。家贫,常食藜藿(líhuò)之食,为亲负米百里之外。亲殁,南游于楚,从车百乘,积粟万钟,累茵而坐,列鼎而食,乃叹曰:"虽欲食藜藿,为亲负米,不可得也。"子曰:"由也事亲,  相似文献   
138.
朱文鸿 《中华魂》2012,(15):62-63
春秋时期,有一个宋国人偶然得到了一块玉,就想把它献给本国的执政大臣子罕,子罕坚决不接受。献玉者见状,就解释说:“我已经将这块玉让专家作过鉴定,确定这是一块十分珍贵的宝玉,想来只有您才配珍藏享用它,所以我才敢向您献玉。”子罕依然不受,说:“我以不贪为宝,就像你以美玉为宝一样,如果你把美玉送了给我,而我也接受了。那么,我和你一样,就都要丧失各自的宝物了,我看还是各自珍惜与保持自己的宝物为好吧。”就这样,子罕坚持履行“以不贪为宝”的原则,最终也没有接受献玉者自动献上来的美玉。这则故事告诉我们这样一个道理:面对各种诱惑,善于把握自己是保持清正廉洁的关键所在。  相似文献   
139.
春秋时期传世的比较典型的诫勉诗,主要有《诗·邶风·谷风》、《卫风·氓》、《齐风·鸡鸣》、《秦风·终南》、《大雅·抑》及逸诗《暇豫歌》、《祝辞》(二首)。就诫勉对象而言,可分为他诫与自诫两大类;就诫勉内容而言,关注点聚焦在天子、诸侯、卿士、大夫、士等不同社会阶层贵族之“德”上,这是因为是否有“德”,是关系到国家存亡与个人祸福的重要因素。由于自西周初期开始,“德”观念逐步完成了由“天德”向“人德”的转变,“敬德”思想观念相伴而生,成为诫勉诗创作动机生发的思想根基。而作为实现“敬德”基本途径的“诰教”与“慎独”方法,则分别对他诫类诗歌与自诫类诗歌创作动机的生发产生了直接影响。    相似文献   
140.
河之洲     
大墙文化逶迤起伏的万里长城,曾经是华夏和夷狄的分界线。英文叫做"Creat-Wall",直译过来,就是"大墙"。这一个"墙"字,倒是把握了中国人特别爱筑墙的文化要义。从秦始皇派大将蒙恬和太子扶苏发数十万戍卒修长城,到朱元璋的"高筑墙、广积粮、缓称王",历朝历代,从帝王到老百姓,在这"墙"上没少下功夫。中国人对筑墙一事特别来劲,其目的就是设限,你是你,我是我,泾渭分明,不可越雷池一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