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057篇
  免费   35篇
  国内免费   9篇
管理学   63篇
劳动科学   2篇
民族学   29篇
人才学   42篇
人口学   12篇
丛书文集   286篇
理论方法论   108篇
综合类   1004篇
社会学   529篇
统计学   26篇
  2024年   5篇
  2023年   17篇
  2022年   22篇
  2021年   18篇
  2020年   29篇
  2019年   18篇
  2018年   15篇
  2017年   25篇
  2016年   37篇
  2015年   109篇
  2014年   173篇
  2013年   137篇
  2012年   130篇
  2011年   152篇
  2010年   172篇
  2009年   191篇
  2008年   161篇
  2007年   181篇
  2006年   130篇
  2005年   104篇
  2004年   63篇
  2003年   39篇
  2002年   48篇
  2001年   44篇
  2000年   35篇
  1999年   17篇
  1998年   7篇
  1997年   8篇
  1996年   5篇
  1995年   2篇
  1994年   1篇
  1993年   2篇
  1992年   1篇
  1991年   1篇
  1990年   1篇
  198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10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521 毫秒
281.
运用基督教的道德、伦理基础理论阐述19世纪欧洲人道主义作家,如雨果、狄更斯、列夫·托尔斯泰等的创作思想基础。  相似文献   
282.
张爱玲毕生关注于婚姻和爱情的描写,并试图给饮食男女一个启示,但通观其创作,留给我们的是思考后的困惑.  相似文献   
283.
●这是一个八面玲珑的男人。在家里,他是一个好丈夫、好父亲;●走出家门,他乐此不疲地玩起了感情游戏;●通过牵线,他让妻子和情人成了好姐妹;●游戏结束,他对情人举起了榔头……  相似文献   
284.
儒墨康德基督教伦理观一致把无私利他奉为评价人们行为是否道德的唯一准则,因而同属利他主义。但是,一方面,儒家是揭示无私利他真实情感动因的利他主义,基督教是演示无私利他虚幻情感动因的利他主义,墨家是片面强调无私利他功利动因的利他主义,康德是绝对化无私利他理智动因的利他主义;另一方面,儒家主张合于情理的爱有差等的利他主义,康德主张悖于情理的爱有差等的利他主义,墨家与基督教则主张爱无差等的利他主义。总之,儒家是比较现实的、直诚的、温和的、富有人情味的利他主义,而墨家、基督教、康德则是比较理想的、虚幻的、极端的、缺乏人情味的利他主义。  相似文献   
285.
琼瑶在小说里探索了爱的真谛和爱的本质。她着力追求的爱是一种理念,是一个精神世界,她以细腻而委婉的女性笔墨反复强调了感情的因素.这些主要表现在;爱不是在方式而在感情,只要感情存在,双方可以冲出年龄、家庭、门第、家族的种种障碍:追求人的自尊、自爱,自重;爱应该有超凡的境界,这就把男女之爱的范围扩展了;爱是传统道德和理想生活的统一,从而体现了婚恋道德观的严肃性和开放性的完美统一。  相似文献   
286.
爱薇是马来西亚华文文坛上一位“资深多能的著名作家”。其创作的散文、报告文学、儿童文学、中、短篇小说等各具特色。本文着重评论爱薇小说的艺术特色:一、塑造了个性鲜明的现代女性的群象,反映社会的风貌;二、以家庭为轴心,描绘了家庭成员间微妙的关系,以此为窗口,让人们窥视复杂的社会及人生百态;三、运用多种手法刻画人物,使人物形象栩栩如生。  相似文献   
287.
《简·爱》女主人公的“三部人格”解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章从弗洛伊德的"三部人格结构"学说的视角解析了<简·爱>中两个配角"疯女人"、圣约翰和女主人公简·爱的内在关联.提出了本我、自我和超我即"疯女人"、简·爱和上帝(圣约翰)的观点.指出了他们之间的单循环关系本我满足自我--自我求助于超我--超我监督自我去管制本我.  相似文献   
288.
短篇小说集《春雨之夜》是王统照早期的作品,它体现了作者"爱"与"美"构筑下的理想人生,更揭示了在"爱"与"美"光环掩饰下的主人公苦味的生命体验.从与冰心"爱的哲学"比较中阐述王统照"爱"与"美"的特质;与郁达夫作品的比较中凸现人物性格.  相似文献   
289.
对鲁迅的早年生活进行新的阐释,论述早年鲁迅所体味的人间之“爱”,所展露的“自由”天性以及这一天性所得到的最初应和与强化,提示人们关注这两种最初的人生感受、生命意欲在鲁迅整个生命世界中的深层奠基作用。  相似文献   
290.
哲学的本意是"爱智慧","爱智慧"不等于"智慧"和"有智慧",也不等于"有知识".然而由于智慧自身自我否定的特性使得哲学在后来的发展中由"爱智慧"滑落为"追求知识".哲学的这种滑落既有其理论上的逻辑必然,又有其现实原因.欲拯救哲学于"追求知识"的危地,恢复其"爱智"本意,必须转变当下哲学视角,把其从日常性的具体问题和专门性领域的科学问题中"凸现"出来,重点审视事关人生和存在的总体性、根本性的问题,同时要"永葆惊异感"和"善于反思".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