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8篇
  免费   3篇
民族学   1篇
人才学   2篇
丛书文集   9篇
理论方法论   4篇
综合类   24篇
社会学   1篇
  2020年   3篇
  2014年   2篇
  2013年   2篇
  2011年   4篇
  2010年   2篇
  2009年   6篇
  2008年   9篇
  2007年   2篇
  2006年   1篇
  2005年   1篇
  2004年   2篇
  2003年   4篇
  2002年   2篇
  200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1.
《金锁记》中的曹七巧是一个人性变异的女性形象,她在充斥着封建礼教和拜金主义的社会环境下,在爱的挣扎中,一步步扭曲了人格,泯灭了人性。本文从她爱情、婚姻、家庭的失落入手,深入分析她从纯洁、善良蜕变为乖戾、任性、无情、变态的原因,深刻揭示封建礼教摧残人、戕害人的本质以及在那充满罪恶污浊的社会环境下,人尤其是一个女人,要保持住自己的尊严、人格和个性乃至清白是何等的艰难;揭示在中西文化激烈碰撞下女性精神失落与心理变态的成因;揭示她的悲剧是那个社会的悲剧,也是那个时代的悲剧!  相似文献   
12.
张爱玲、王安忆同为海派作家,具有明显的传承关系,堪称20世纪女性着墨世俗人生的"上海书写"的两次高潮的典范,但二者又存在着某些差异。她们在其代表作《金锁记》《长恨歌》中分别塑造了曹七巧和王琦瑶两个形象,她们作为世俗女性在男权社会下有着类似的生存状态,她们的人生悲剧有其必然性。但两个主人公在爱情观、金钱观、性格及人际关系等方面呈现出了明显的差异。  相似文献   
13.
中国传统女性形象是贞静贤淑、没有欲望的,张爱玲《金锁记》中的曹七巧、王蒙《活动变人形》中的姜静珍瓦解了这一古老的东方神话。七巧与静珍出身、经历不同,性格、修养各异,却同样被绑上了封建婚姻的祭坛。二人对待“贞洁”、对待下一代的态度不同,却折射出相同的潜意识背景以及深层的社会文化心理背景。  相似文献   
14.
潘金莲和曹七巧,两个女性相距虽然近千年,但却有着类似的婚姻不幸和性的悲剧.她们的性悲剧,导致了她们人生和人性的悲剧;她们的性悲剧,其实也折射了封建专制社会中许多中国女性的性悲剧.  相似文献   
15.
鲁迅的《故乡》不仅成功地描绘了"闰土"一类的麻木农民形象,也较早地塑造了以"杨二嫂"为代表的女性小市民形象。而张爱玲的《金锁记》中的"曹七巧",更是极大地延伸了后者的深层意义,使人物形象的独特性、复杂性、丰富性各方面得以强化,成为中国现代文学人物长廊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本文试图通过探究两人形象的变化过程,从而推测其由受损者转变为损人利己者的原因。  相似文献   
16.
《抵挡太平洋的堤坝》中的母亲和《金锁记》中的曹七巧都是疯狂的母亲,她们自身经历了苦难,与不公平的命运进行了抗争,在她们的身上,母性的温柔、善良等特征已经褪去,取而代之的是一种变态的母子情感。她们的命运,以及整部作品的基调,可以说是作者童年时代的情感体验,也可以说是作者对于人生,对于世界的一种解读。  相似文献   
17.
曹雪芹笔下的赵姨娘和张爱玲笔下的曹七巧是两个"坏女人"的典型,但她们并非生就的恶人。根据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正常人各种需要的严重缺失与匮乏是导致人的心理扭曲、人格丧失和行为变态的重要原因。由此看来,赵姨娘和曹七巧人生悲剧的根本原因是她们正常人生需要的缺失与匮乏所致。在这个意义上说,赵姨娘和曹七巧不是传统意义上的"坏女人",而是现代意义上的女性悲剧的典型。  相似文献   
18.
《金锁记》是张爱玲最为成功的一部小说,从它问世以来,便引起诸多关注。许多评论家从不同角度分析了作品的审美特征,如参差对照的艺术手法、人物形象的塑造、悲剧氛围的烘托等等,可谓见仁见智。而关于主人公曹七巧的悲剧成因这一问题,还需要作进一步的分析。运用精神分析学派创始人弗洛伊德在《精神分析引论》中提出的某些观点,分析“情欲”在曹七巧悲剧中起的作用,会进一步认识其悲剧的成因。  相似文献   
19.
曹七巧与三仙姑都是旧婚姻制度的牺牲品。她们在长期无爱的婚姻生活中,人性遭受压抑,心灵发生畸变,从而导致了二人“自我”与“非我”二重性格的矛盾冲突。而小说创作的主客体差异,决定了二者矛盾性格的相向流动,其结果一个是彻底的人性异化,一个则一定意义上完成了人性复归。  相似文献   
20.
希思克利夫和曹七巧分别是英国维多利亚时期著名三姐妹之一艾米莉·勃朗特的骇俗之作《呼啸山庄》与中国四十年代旷世才女张爱玲的代表作《金锁记》中的主人公。他们同样的爱恨情仇、扭曲人性折射出不同空间、不同时间的两位女性作家相同的人生阅历,也正是这种人生阅历激发了她们文学创作的灵感,淋漓尽致地展现出了人性中的自卑与自尊、情感与贪欲、爱与恨的残酷搏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