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34篇
  免费   10篇
  国内免费   6篇
管理学   44篇
劳动科学   2篇
民族学   4篇
人才学   13篇
丛书文集   173篇
理论方法论   20篇
综合类   328篇
社会学   66篇
  2023年   5篇
  2022年   8篇
  2021年   10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7篇
  2018年   3篇
  2017年   5篇
  2016年   7篇
  2015年   13篇
  2014年   33篇
  2013年   47篇
  2012年   29篇
  2011年   70篇
  2010年   55篇
  2009年   57篇
  2008年   53篇
  2007年   41篇
  2006年   50篇
  2005年   46篇
  2004年   20篇
  2003年   19篇
  2002年   20篇
  2001年   20篇
  2000年   19篇
  1999年   6篇
  1998年   2篇
  1996年   2篇
  1995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65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6 毫秒
51.
运用接受美学和阐释学理论分析杰克.伦敦在中国从清末民初一直到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不同社会历史文化语境中所经历的复杂变化过程。这种复杂的变化过程实际上是中国读者的“误读”,是各种权利话语和社会实践共同作用的结果,是由读者的期待视野和阐释的历史性决定的。  相似文献   
52.
数学课程标准鼓励算法多样化,给计算教学带来了新的理念,给计算教学的课堂带来了新的活力.在课改年段的一些计算教学的公开课中,算法多样化的思想在课堂中得到充分体现,这说明教师已有意识地把课改理念落实到课堂教学实践.然而,在具体教学实践中,也有些教师对算法多样化的认识和实践存在着偏差.因此,有必要就算法多样化问题展开讨论,这对正确把握算法多样化思想和问题解决策略有着积极的作用.  相似文献   
53.
外部世界误读中国梦的原因很复杂。近代以来,中国长期落后与战乱以及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地位,给世界留下了更多的负面形象,被西方世界反复炒作,流毒至今。新中国成立以来,处于支配地位的西方国家基于意识形态对立与冷战思维,故意歪曲与摸黑中国,造成严重的负面影响;外部世界的普通民众对中国的认识水平远远落后于中国的进步程度,造成对中国及中国梦理解的严重偏差;中国不重视对外文化传播工作,表达中国及中国梦的国际话语能力较弱;中国社会对中国梦解读的众说纷纭以及某种程度的喧嚣,加大了外界世界客观认识中国梦的难度。  相似文献   
54.
解构主义误读理论颠覆了“正读/误读”的二元对立,认为阅读不存在客观的标准.这种思想引发了赫施代表的传统阐释学从作者意图角度所作的抨击,也触动了艾柯作为符号学家从文本意图角度所进行的矫正努力,然而解构主义误读理论取消作者、文本、读者这些标准的权威性,并不意味着误读实践是随心所欲的,它只是反对把某一种标准当作唯一的中心,主张通过对文本语言修辞的研究来挖掘文本无限可能的意义形式.  相似文献   
55.
“中国模式”是一个完整的认识对象,蕴涵着深刻的辩证智慧,科学解读“中国模式”不能不讲辩证法。在国际话语场,西方学者对“中国模式”的多元化解读充满了误读与偏见,“中国模式”成了一个“任人打扮的小姑娘”,陷入了“没有标准,怎么说都行”的解释怪圈之中。西方一些学者对“中国模式”的多元化解读,除了根深蒂固的意识形态偏见和形形色色的政治意图之外,不讲辩证法是一个重要的原因。方法决定看法,方法不一样,看法也不一样,只有把方法搞对头,看问题才会不失偏颇,看法才能搞对头。科学解读“中国模式”,必选坚持“一”与“多”的统一,“变”与“稳”的平衡,“质”与“量”的互补,“中”与“西”的互鉴,“主流”与“支流”的兼顾,“逻辑”与“历史”的一致,“局部”与“整体”的呼应,“历史”与“现实”的贯通。这是关于“中国模式”的辩证法,也是理解“中国模式”的方法论。  相似文献   
56.
目前在全世界华人社区中通行的最具权威的《西游记》版本应是人民文学出版社的《西游记》,而由于人文本《西游记》中的讹误引发了不少消极文化误读和文化误译现象,客观上也影响了《西游记》在英语世界的传播效果.随着连云港地方学者对人文本《西游记》的顺利勘误和《最新整理校注本西游记》的发行,《西游记》的重译就显得很有必要,同时也为更好地推进“西游文化走出去”打下良好基础.  相似文献   
57.
“云雨”作为男女之事的隐喻,历来认为源于宋玉《高唐赋》,实则它有更为久远的文化渊源,是文化互参、文本互渗的历史产物;在《高唐赋》与诸多文本的空间交汇中,“云雨”逐渐演化为性文化符号而世代承传;在具体文本中“云雨”的本义与喻义则往往混淆不清,其指涉意义只能在互文性中予以厘定;在“楚天云雨”话语中,互文性营造了楚地独有的诗文化风情;历代诗人对《高唐赋》或认同、追随,或否定、批评,实际上都是与它的对话;而批评者则用“误读”的方式对它进行修正,这种修正不仅是社会文化变迁的话语诉求,也反映了后来诗人挑战前文本霸权的意图;《高唐赋》在互文性中显示了弥久不衰的生命力,验证了其难以超越的文学经典性。  相似文献   
58.
王磊 《齐鲁学刊》2005,(5):13-15
孟子的义利思想不能简单概括为重义轻利。它至少包含先利后义、以利说义、先义后利三个层面。孟子的相关话语都有特定的语境,在阐释时必须进行语境还原。抽离语境而把论题普适化、绝对化,就会导致误读。  相似文献   
59.
邵广侠 《学术界》2006,1(3):100-105
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核心,要贯彻落实好以人为本,必须正确理解以人为本的内涵和实质。然而,令人遗憾的是,目前以人为本正在被一些人误读。笔者粗略地筛选一下有关误读以人为本的问题,竟有十个方面。  相似文献   
60.
作为明末清初天主教来华暨中西文化首次实质性相遇的"第一接触点",利玛窦的译名政策受到中国奉教士人的拥护.从文化互释的角度来看,利玛窦与中国信徒之间关于译名政策的高度默契是以彼此对对方的误读和对自己文化的调适为基础的.该政策最终的成与败提示我们:异质文化间的对话与交融必须在一定限度内进行方能有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