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80篇
  免费   10篇
  国内免费   3篇
管理学   17篇
劳动科学   1篇
民族学   5篇
人才学   5篇
丛书文集   146篇
理论方法论   22篇
综合类   271篇
社会学   25篇
统计学   1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6篇
  2022年   6篇
  2021年   4篇
  2020年   6篇
  2019年   8篇
  2018年   2篇
  2017年   5篇
  2016年   4篇
  2015年   13篇
  2014年   18篇
  2013年   21篇
  2012年   32篇
  2011年   35篇
  2010年   31篇
  2009年   26篇
  2008年   57篇
  2007年   33篇
  2006年   30篇
  2005年   35篇
  2004年   32篇
  2003年   26篇
  2002年   15篇
  2001年   15篇
  2000年   11篇
  1999年   5篇
  1998年   6篇
  1996年   3篇
  1995年   1篇
  1993年   2篇
  1992年   2篇
  199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9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441.
现代作家萧红的作品《呼兰河传》与我国传统的道家精神有许多契合之处 ,主要体现在对自在本性的坚持和向往、对人性异化现象的批判、对精神超越的追求以及视万物为刍狗的价值观等四个方面。  相似文献   
442.
人们常常关注主体性的积极作用,但对于主体性思维方式造成的负面影响却缺乏深刻的反思.现当代哲学时主体性的分裂本性和虚幻本性的揭示和批判,有助于加深我们对主体性的理解.主体性思维方式依然是传统形而上学的思维方式,从主体性出发无法实现现代社会的整合,只会加剧现代社会的分裂、造成对个体的压制.  相似文献   
443.
至诚无息真诚是上天的规则,追求真诚是做人的原则。真诚之人,不用勉强就能做到,不用思考就能得到,自然而然符合上天的规则,这种人是圣人。努力做到真诚,就要选好目标,执着追求:广泛学习,详细询问,周密思考,明辨  相似文献   
444.
自从人类发展进入文明社会以来,圣贤大德们就一直在不懈地努力,不愿承认或企图改变人的自私本性。其实,善恶美丑,只是对人的本性的外在表现的片面解读。人的本性是自私,但身处文明社会的人为了和谐共处,努力克制着自己的私欲。克制力强,甚至勇于牺牲自我者,表现出的善美多于恶丑,被誉为圣贤英模;克制力弱,甚至为了私欲不择手段地危害他人者,表现出的恶丑多于善美,被讥作小人败类;更多的人众则表现为亦善亦恶,亦美亦丑,无大善大美也无显恶显丑。善恶美丑的表现改变不了人自私这个本性。人之初性本私。这应该成为研究一切人类活动和进行决策的基点。  相似文献   
445.
《庄子·天下篇》中名家所持的"辩者二十一事"中,"白狗黑"这一著名命题由于与人们的常识尖锐对立,自然也就成了后人指责名家为诡辩士的主要证据之一。通观历代注家对"白狗黑"的注释,都以西晋司马彪《庄子注》中"白狗黑目亦可谓之为黑狗"这一说法为圭臬,致使"白狗黑"这一"琦辞"背后的真知灼见长期隐而不彰,造成了我国科技史上一桩罕见的冤案。在驱散历史的迷雾、再现事情的真相之后,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白狗黑"是先秦时期名家对物体颜色特性认识的一次重大突破,是我国古代先贤超越常识、认识真理的优秀范例。  相似文献   
446.
康德作为德国古典哲学始端的构建者,其主旨是以概念的界分来构筑人之为人主体结构的形而上学基础。从外观或者延续的历史角度加以观察会发现,学界对于康德哲学本身的理解是在对其哲学不同板块的特有规定以及在板块之间的相互界限的转换问题上进行推进和梳理的。而本文试图从新的理解视域出发,进而将对康德哲学外显结构的研究沉淀为实现其哲学最终目的的意识一体性把握,以此阐释在康德哲学的内在建构存留着一个如海德格尔所说的人类学设定,在这一设定中,以对作为主体的人理性意识建构为起点,以实现其自由为最终目的,其完成过程因理性意识自由的实现而首尾衔接,而内在隐含着对于"人"本性或者本质理论的环形构筑。此理解与传统分解式或板块式地理解康德哲学对于"人性"的建构不同,作者试图从康德哲学内部的结构分析入手,对其面对的理论困难及其意义进行新的梳理,以期达到对康德哲学某种新的理解。  相似文献   
447.
环境危机是由人的利己的个体本位思想意识所导致的 ,因此解决环境危机就必须解决人的利己的个体本位思想意识。利己的个体本位思想意识又是人的本性的一种表现形式 ,因此解决环境危机必须改变人的利己的本性 ,而人的本性又是可以改变的 ,只有提高人的素质 ,才能改变人的利己的本性。  相似文献   
448.
儿童文学是至真、至善、至美的文学,很多成人热爱阅读与欣赏儿童文学作品,他们震撼于儿童视角所发现的简单而深刻的真;感动于儿童天性的善良与美好,回味那由童贞、童趣所引起的似曾相识的童年经历,从而怀念自己的童年经历。正是儿童文学的这些审美乐趣吸引着成人,在指导儿童阅读的需要之外还对儿童文学爱不释手!  相似文献   
449.
《中庸》为《四书》之一,阐述了儒学原则。中庸之道人心在喜怒哀乐之情未现时是平静的,为"中","中"是人人都有的本性;当喜怒哀乐表现出来且合理有度时,为"和","和"是人们遵循的原则。两者协调和谐,便是"中和",即中庸。达到此境界时,自然便各在其位,万物便生长发育,社会便秩序井然,因而中庸是天下的根本。人的天赋是"性",随本性行事为"道",按"道"修养为"教"。"道也者,不可须臾离也。"即使在人看不见的地  相似文献   
450.
陶渊明一生忧道不忧贫,委运大化唯求真是他对待人生的基本态度。出仕兼济天下,退隐独善其身,其深层原因皆出于任情求真的人生态度。这种人生态度也注定了陶渊明对生死、贫富、贵贱、穷达诸多人生课题,葆有豁达的认识与理解,为人处世一任性情之所好,处处显示出真性情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