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620篇
  免费   171篇
  国内免费   11篇
管理学   182篇
劳动科学   14篇
民族学   33篇
人才学   147篇
丛书文集   334篇
理论方法论   180篇
综合类   1299篇
社会学   599篇
统计学   14篇
  2024年   15篇
  2023年   46篇
  2022年   62篇
  2021年   117篇
  2020年   102篇
  2019年   74篇
  2018年   68篇
  2017年   64篇
  2016年   68篇
  2015年   91篇
  2014年   257篇
  2013年   182篇
  2012年   205篇
  2011年   266篇
  2010年   231篇
  2009年   224篇
  2008年   147篇
  2007年   130篇
  2006年   82篇
  2005年   97篇
  2004年   71篇
  2003年   47篇
  2002年   42篇
  2001年   51篇
  2000年   25篇
  1999年   14篇
  1998年   9篇
  1997年   6篇
  1996年   4篇
  1995年   2篇
  1993年   1篇
  1990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280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21.
为了解4-6岁幼儿电子游戏卷入度与游戏得分的关系,对随机选取的20名4-6岁的幼儿在选用的电子游戏中的行为表现及游戏得分进行了观察研究。结果发现: (1)电子游戏卷入度的正性维度得分(M=37.750)高于负性维度得分(M=23.600);(2)游戏得分从高到低的项目为:保卫萝卜(M=3.200)>水果消消乐(M=2.400)>俄罗斯方块(M=1.400);(3)电子游戏卷入度负性因子与游戏得分的交互作用明显,F(6,14)=14.368,P<0.005。结论:(1)益智电子游戏可以较好促进4-6岁幼儿产生喜悦、注意、鼓励、努力等积极情绪;(2)游戏规则和操作越简单,越容易成功的益智游戏,更容易吸引4-6岁幼儿;(3)场景多变性、任务挑战难度越大的益智游戏,具有双刃剑的效应,虽然可以引起4-6岁幼儿参与游戏的兴趣,但是也容易给他们带来消极的情感体验。  相似文献   
122.
校园暴力和暴力游戏已经成为危害校园安全,影响校园治安环境的重要因素。分析校园暴力和暴力游戏罪过心理生成机制,探究行为人的罪过心理成因,可以为预防、遏制校园暴力行为,有效防止青少年反社会行为进一步升级提供必要的心理学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23.
基于当前幼儿园游戏的反思与讨论,从解放幼儿让其在游戏中快乐发展、解放教师以彰显其专业性和独特性、关注幼儿游戏本身的丰富性和挑战性、优化整合游戏活动与教学活动等四个方面,分析总结了“安吉游戏”与“利津游戏”的共性内涵与个性差异,主张应重新认识和解读幼儿、审视幼儿园的本义与游戏的价值、利用本土资源为幼儿提供适宜的游戏环境、通过游戏实践与研究提升教师的专业素养。  相似文献   
124.
作为深受幼儿喜爱的民间体育游戏之一的“丢沙包”游戏,对幼儿的身体、认知、语言、社会性、情绪情感和主体性等各方面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但是通过调查研究发现受幼儿园、社区、家庭等方面因素的影响,幼儿开展“丢沙包”游戏不多,效果也不好。要充分发挥其价值,就要从总体上重视民间体育游戏的作用,幼儿园、家庭、社会三位一体开展合作,适当改编,不断挖掘“丢沙包”游戏新的价值和玩法。  相似文献   
125.
“语言游戏”这个概念由维特根斯坦提出,是维特根斯坦后期哲学中的一个核心概念,它强调了语言活动的意义,旨在通过语言的使用过程研究语言。他的根本主张是不要把语言看作孤立静止的描述符号,而要看作体现生活的动态人类活动。根据维特根斯坦的“语言游戏”观,篇章理解应该被视作一种建设性和持续性的活动,而决不仅仅是将篇章所包含的信息传输进听者大脑中的简单过程。篇章理解是根据内容、观点和场景的种种关系对接收到的篇章作出系统阐释的过程。文章结合认知语境有关理论,探讨了以“语言游戏”观为指导的篇章理解模型。在应用部分,作者进行了实例分析并提出了教学对策,以供借鉴。  相似文献   
126.
本文以汉语的因果观念的语言表现方式作为观察点,对西方当代语言哲学的代表人物维特根斯坦的前后语言哲学观的变化进行了一次检讨,认为前期维特根斯坦的语言图象论和后期维特根斯坦的语言游戏说在汉语实践中都能得到实证.维特根斯坦的哲学观念的转变表现出的是一种科学主义和人文主义的对立,但就具体的语言实践来看,语言图象和语言游戏既具有冲突性,也具有共生性.  相似文献   
127.
游戏是童年特有的活动方式,它与幼儿的成长规律相契合,同时,也是幼儿内在生命的价值诉求。游戏中蕴含的自由、幻想、愉悦和体验的精神特质,回归了幼儿生活的本原、激发了幼儿创造的才能、顺应了幼儿唯乐的天性、满足了幼儿探索的需求,是童年生活不可或缺的活动。在教育的过程中,成人应学会用“童眼”观察幼儿世界、以“童心”体验幼儿成长、让“解放”环抱幼儿生活、让自由和规则相互渗透,将游戏精神的理念贯穿教育始终,使幼儿教育真正深入到幼儿的生活世界,为幼儿的成长提供保障。  相似文献   
128.
在现代西方心理学流派中,精神分析学派是最重视游戏问题的一个流派。弗洛伊德和其他精神分析学派学家都提出了自己对游戏的不同观点。学前儿童的社会性发展对学前儿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心理的健康发展都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良好的亲子游戏与亲子关系之间可以形成一种相互作用的良性循环,儿童在同伴游戏中的角色扮演能够促进儿童认知能力和自我意识的发展,培养儿童自我控制的能力。此外,游戏是儿童释放攻击性驱力的最好途径,有助于儿童学会在与别人交往时如何控制自己的情绪,掌握友好的交往方式,从而使儿童形成良好的社会性行为。由此,从学前儿童的亲子交往、同伴交往、社会性行为三方面阐述了精神分析学派的游戏理论对学前儿童社会性发展的影响。  相似文献   
129.
本研究运用言语行为理论作为解释框架,对医生和患者会话中的言语行为进行分类比较与分析,进而揭示医院门诊医患会话中的权势关系。研究表明,在门诊医患会话交际中会呈现出一种权势关系,这种权势关系往往是不对等的。医生常用发问、阐述、指令类言语行为来询问患者或诊断病情,通过履行自己的职责来体现权势的优越性,而处于权力弱势地位的患者却以应答、陈述、表达类言语行为来回应医生,以表示顺从与尊敬。  相似文献   
130.
文章以语言游戏论的“家族相似性”和“意义即使用”为理据,阐释了二语词汇习得过程中的语言正、负迁移现象。研究表明,语言正迁移是由于语言游戏之间存在家族相似性,而语言负迁移现象的存在是因为所有的语言游戏之间虽存在家族相似性,但这种相似性下仍有差异存在;语言的意义按照规则在使用中得以体现,在二语词汇习得过程中,语言迁移的产生是由于母语与二语所处的生活形式发生变化引起语言游戏规则的改变,进而导致语言规则和使用的变化,亦即语言意义的不同。在英语词汇教学过程中,我们应当对词汇迁移现象进行分类总结,理解其本质,提倡利用语境进行二语词汇教学,使学生形成自然的英语表达习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