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1篇
  免费   1篇
  国内免费   1篇
管理学   10篇
丛书文集   10篇
综合类   11篇
社会学   2篇
  2021年   1篇
  2019年   1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2篇
  2013年   2篇
  2012年   5篇
  2011年   1篇
  2010年   1篇
  2009年   2篇
  2008年   3篇
  2007年   3篇
  2006年   2篇
  2005年   1篇
  2004年   5篇
  200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1.
《笑傲江湖》中权、术、谋之管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笑傲江湖》的政治世界包括权、术、谋这三个政治权力要素,通过对权、术、谋的分析,阐明书中的江湖世界实际上是真实的江山社会的影射或象征。政治是权力分配的一种运作,是权、术、谋的三位一体,其中权位是中心,权术是手段,而权谋又为权术提供技术支撑,共同为权位服务,表达出政治历史中一个残酷的现实:达则不能兼济天下,穷则不能独善其身。  相似文献   
12.
罗字浩 《经理人》2004,(7):34-37
近年来,企业界掀起了一股兵法管理的热潮,商战兵法、老板兵法、办公室兵法、求职兵法等等。颇有万马奔腾之势;各研究机构纷纷著书立说,大谈兵法管理之要义:随着《红顶商人胡雪岩》的热播,在商业中运用兵法权谋的代表人物胡雪岩,俨然一代大师,受到无数企业界人士的追捧;一时间,从老板到流水线上的员工,莫不言兵法,可谓有水井处必有柳词,有企业处必有兵法管理。  相似文献   
13.
每月品位     
《领导广角》2003,(7):63-64
  相似文献   
14.
王莽的宗舜代汉固然带有封建血统论的浓厚色彩 ,但其借助圣贤始祖宣扬新朝正统地位的权谋 ,启发了后世华夷政权谋求正统地位时的寻根认祖倾向 ,从而间接推动了宗法大一统政治理念中的民族融合 ;王莽以五行相生原理改造“五德转移”说 ,并首次通过禅让制在信史上实现了异姓王朝的和平转换 ,从而为后世各族政权改朝换代时排除流血冲突提供了新的政治途径 ;王莽的托古改制虽因急功近利、泥古不化而招致失败 ,但其敢为人先的改革精神和重视民生的仁政理念 ,仍对后世统治者产生了一定的正面效应。至于王莽宗舜代汉时迎合“天人感应论”炮制的种种符命祥瑞 ,则肇启了后世谶纬神学和愚民政治的弊端 ;王莽宗舜代汉时采用的种种伪善行为和阴谋手段 ,则成为了后世政治野心家窃权篡国的不二法门 ;王莽代汉后推行的民族歧视政策及其征讨四夷的战争 ,更是激化了汉族同周边少数民族的矛盾 ,为后来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民族大分裂战争埋下了祸根  相似文献   
15.
《组织部新来的青年人》中的刘世吾与官僚主义的表层特征有诸多不合,他不是一般意义上的官僚主义者,而是一个深谙权谋的权术玩得纯熟的干练官僚。刘世吾用权术手段收服了韩常新,在与林震的交往中也使用了恩威并施的权谋手段,并利用林震与赵慧文的关系威胁林震。工作中,刘世吾的能力异化为一种捕捉上司意图的能力,这成为其工作的中心内容与动力。刘世吾性格形成的原因在于中国传统社会中官场权谋文化的浸染。  相似文献   
16.
宋君健 《云梦学刊》2009,30(6):12-17
我国近代自1903年国学得名之后通过康梁新学、章门五王.唐文治、钱基博的无锡国专和清华国学院三个支派的传承和研究形成了各自的特点:国学原义是不同于西学东渐之前的汉学的新学:国学经典多但整体缺少新思想资源,官学文化的等级人治思想滋生特权,兵家学说泛化后毁规则、坏诚信,易经八卦多迷信少科学等负面文化因素应予剔除。在社会文化转型时期。我国的传统文化要与时俱选,为遏止时下社会文化的国学乱象,宜加强墨家理念的研究,普及国学中的“小学”等儒家伦理和行为规范以重建“礼仪之邦”的道德长堤。  相似文献   
17.
以“德”与“天命”为核心的世界观支配着儒学的生活世界,直至乡土社会瓦解之前都还适用。随着西学知识体系垄断现象的出现,儒学如何衔接现代社会就成为一个问题。固守传统的知识体系难以对原有的世界观作出令人信服的论证。其中,“治国”是儒学不得不面对的核心问题。儒学治国的主要问题是弄明白如何以德性养成原则为模式来调控政治权力的总体运作,通过对整个社会进行干预使得德性原则在社会每个点上都能发挥调节作用。儒学治理所分析的不是行为活动的策略规划,而是分析实现过程的历史逻辑,试图利用修身养德性来破解各种非道德领域关系。儒学经世致用的合法性取决于官方认定,但儒学在现代社会到底推崇什么,这一问题仍然有待厘定。对于治国之“道”的笃信,使得儒学仅仅局限于“术”层面的反省。然而这远远不够,有必要重新反省“治国”之道与术的关系。  相似文献   
18.
学术界对于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问题通常存在两种视角:一是在对该段历史进行梗概性叙述时把它当作一个偶然、特定的历史事件,二是在对该事件进行历史还原时把它作为一个漫长的历史过程来看待。对于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历史事件,虽然司马迁在《史记》中已经有所记录,但最先对这个过程进行详细整理记载和历史总结的却是班固。尽管如此,人们对于这个过程究竟经历几个阶段却有不同的看法;对于每一个阶段中所贯穿的权力斗争与政治权谋更是较少系统关注。笔者认为,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全过程不仅是由八个形态各异的重大事件构成,而且充满惊心动魄的权力斗争与波谲云诡的政治权谋。  相似文献   
19.
对当代历史题材影视剧的文化观批判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近年的历史题材 ,影视剧在观众中产生了较大影响 ,繁荣了当前的文艺创作。但是 ,历史影视剧乐道于宫廷斗争和皇权至上并有意无意地张扬权谋文化 ,同样带来了一些社会的负面效应 ,造成当代影视文化的价值迷失。这种表现于历史影视剧中的权谋文化观 ,有具体的呈现样态和产生的背景。“剧以载道”是“历史剧”应肩负的使命 ,历史题材影视剧必须正确解读历史 ,弘扬先进的文化观  相似文献   
20.
胡瑗是把发而为善与权谋之术作为外王之术看待的,也是作为管理者或统治者的技能看待的。他认为国家安治与否主要取决于统治者,统治者特别是王者的一言一行对于国家的稳定与发展都会产生重要影响;同时,社会安定,小人仍然存在,国家危机仍然存在,所以统治者也应该慎言慎行,周密行事,深思远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