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5篇
  免费   0篇
丛书文集   19篇
理论方法论   2篇
综合类   32篇
社会学   2篇
  2021年   3篇
  2020年   3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2篇
  2016年   1篇
  2014年   5篇
  2013年   5篇
  2011年   3篇
  2010年   2篇
  2009年   3篇
  2008年   3篇
  2007年   5篇
  2006年   1篇
  2005年   6篇
  2004年   2篇
  2003年   3篇
  2002年   3篇
  2001年   2篇
  1999年   1篇
  199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5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21.
论李健吾的喜剧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健吾于30年代中期在“艺术幻象说”的基础上,建立起自己的喜剧观。其具有三个最基本的特征:张扬主体内在的精神性因素;以“哲学的心境”养成乐观的基调;强调豁达和宽容。这一喜剧思想的形成,为李健吾的戏剧创作带来了一系列明显而深刻的变化  相似文献   
22.
"灵魂探险"中的印象之华——李健吾文学批评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作为一个风格独异的批评家,李健吾对西方印象批评加以修正、衍生、改造,创化出既具有民族文论底蕴,又含纳了现代意识的中国式印象批评话语,呈现出"灵魂探险"的特质,并着意追求美文性,从而享誉现代文坛.  相似文献   
23.
李健吾在中国现代文学批评史上堪称神韵独具.他在批评观念上汲取了中国传统文论和西方印象主义的诸多营养,对文学批评的本质、目的、基础等方面都有独特见解,值得人们加以注意.  相似文献   
24.
李健吾非常强调鉴赏性、主观感受和个体特殊性,他的无标准的文学批评标准实际上体现的是一种创新思维。李健吾的批评的创新性还体现在他的评论本身也在塑造人物。  相似文献   
25.
半个世纪前 ,李健吾的文学思想和批评实践率先为中国文论走向现代、走向世界提供了一种典型范式。他以发现自我、表现自我、创造自我为理论内涵 ,以直觉性、印象性、情感性、形象性为批评实践的文本形式 ,既继承了中国传统文论的优良传统 ,又吸收了西方现代主义的一些思想精髓 ,建立了一种中国式的以现实主义为基础的印象主义文论。  相似文献   
26.
李健吾文学评论的特点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健吾的文学评论在现代文学史上是一个相当独特的存在。从文章布局上的迂回战术 ,视野的开阔 ,印象捕捉的精准与体味的深切 ,文字的优美四方面论述了其文学评论的特点。  相似文献   
27.
论李健吾话剧创作的心路历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中国现代话剧史上,李健吾是一个特异的存在,他那些描写人性,有意与现实政治疏离的剧作,在注重功利性的20世纪话剧史上显得那么不合群,因而一直被冷落一旁,只有到新时期才有一些零星的文章(最近还有一些较有深度的文章)开始论述到他,但这种研究现状民李健吾剧作的艺术价值,他对中国话剧的贡献及他在中国现代话剧史上的地位相比远远不够,本文不想从宏观上去评述李健吾的戏剧创作,只是探讨是什么原因促使李健吾创作出那样的剧作。  相似文献   
28.
闲书的味道     
李佳玮 《社区》2014,(17):11-11
大体上,闲书跟肉一样,分肥、瘦和柴;跟茶一样,分温和削。翻译来的外文书,越是近现代的,翻译腔越重,锐利、寒、削。老一辈的翻译,词句都更圆润温和些,朱生豪先生的莎翁、傅雷先生的巴尔扎克之类不提,像王科一先生的《傲慢与偏见》、李健吾先生的《包法利夫人》,都可当午后茶与点心。  相似文献   
29.
刘海军 《理论界》2007,16(10):214-215
直觉思维是沈从文的感悟式印象批评的重要成因。沈从文文学批评的印象性特征与其作家身份、传统文化艺术的熏染密切相关,此外,还深受李健吾印象主义批评潜移默化的影响。沈从文、李健吾的文学批评堪称中国现代感悟式印象批评的双璧。在当今盛行的大文化批评挤兑文学性的语境下,沈从文文学批评无疑有着重大的价值和可资借鉴的意义。  相似文献   
30.
李奇志 《江汉论坛》2005,5(5):111-113
李健吾是中国现代印象批评话语的集大成者.本文试图对李健吾的印象批评话语的总体特质有所归纳,在此基础上对其"灵魂探险"的批评模式进行探析,最后从批评文体的向度阐明李健吾以美文批评享誉现代文坛的原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