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371篇 |
免费 | 4篇 |
国内免费 | 7篇 |
专业分类
管理学 | 12篇 |
劳动科学 | 3篇 |
民族学 | 4篇 |
人才学 | 3篇 |
人口学 | 1篇 |
丛书文集 | 132篇 |
理论方法论 | 13篇 |
综合类 | 186篇 |
社会学 | 28篇 |
出版年
2024年 | 2篇 |
2023年 | 5篇 |
2022年 | 9篇 |
2021年 | 7篇 |
2020年 | 6篇 |
2019年 | 11篇 |
2018年 | 2篇 |
2017年 | 5篇 |
2016年 | 2篇 |
2015年 | 7篇 |
2014年 | 16篇 |
2013年 | 23篇 |
2012年 | 30篇 |
2011年 | 41篇 |
2010年 | 24篇 |
2009年 | 20篇 |
2008年 | 19篇 |
2007年 | 33篇 |
2006年 | 16篇 |
2005年 | 10篇 |
2004年 | 16篇 |
2003年 | 19篇 |
2002年 | 15篇 |
2001年 | 18篇 |
2000年 | 7篇 |
1999年 | 7篇 |
1998年 | 5篇 |
1997年 | 3篇 |
1995年 | 1篇 |
1994年 | 2篇 |
1993年 | 1篇 |
排序方式: 共有38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201.
在由王朝体制向现代国家转型的过程中,中国始终面临普遍主义与特殊主义的张力。若从现代国家成长的道路来看,既不是普遍主义的凯旋,亦非特殊主义的再生,而是用普遍性的眼光去审视特殊性,立足于特殊性的立场以汇通普遍性。考察王韬、李大钊、毛泽东对建构现代国家"根本性议程"的探讨,不难发现,"何以安民"始终是他们的注意力所在,"民惟邦本"是历史给定的思考国家根本性议程的约束性条件。历史最终选择了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作为国家的根本政治制度,这与先儒习惯内视"三代以上之遗意"的乌托邦式臆想相比,实现了历史性的跃升;与西方专注于控制权力的宪制思维相比,形成了明显的区隔。从"民惟邦本"到"以人民为中心",既有历史的赓续,更有后世的创制。 相似文献
202.
203.
中国早期马克思主义者都经历过进化论信仰的时期,他们对于平等的理解不是简单地重复马克思主义的平等观,而是掺杂了中国传统文化和进化论思想中的平等观念。他们一方面接受唯物史观,追寻着社会不平等的终极原因——经济不平等;另一方面,又希望能在经济平等的基础之上,追求人格的平等;延续中国传统文化人格理想模式下的平等观,体现出鲜明的中国特色。陈独秀与李大钊作为中国早期马克思主义思想的代表人物,奠定了马克思主义思想在中国发展的基本进路 相似文献
204.
王昌英 《重庆邮电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27(5):135-139
李大钊没有明确阐述自己辛亥革命前的政治倾向,但《岁晚寄友》为此提供了线索.《岁晚寄友》的写作时间,学界基本持辛亥革命后和1909年冬两种说法,考察李大钊《岁晚寄友》中的关键词及其他几首早期诗歌,《岁晚寄友》作于1908年底至1909年初的可能性比较大. 相似文献
205.
在传播马克思主义的过程中,中国早期共产主义者运用唯物史观的原理,对国家及相关问题进行了理论探索。他们从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出发,观察分析中国问题,寻找解决中国问题的方案和道路。针对当时思想界的各种非马克思主义的观点,他们系统地阐述了无产阶级专政学说的根本原则,深刻论证了中国走社会主义道路的历史必然性,确定了中国革命的总体方向和长远目标。虽然早期共产主义者关于国家问题的论述也存在着某些不足,但由他们确立的观察国家问题的立场和方法,所提出的全新的国家理念,以及解决中国问题的基本思路和主要观点,开启了中国共产党人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认识和解决国家问题的进程,成为新民主主义国家思想的理论源头。 相似文献
206.
张立驰 《福建论坛(人文社会科学版)》2014,(6)
陈独秀、李大钊是五四时期的著名人物,二者都是早期的马克思主义者和中国共产党的发起人,在共同的革命事业中,二者都对人才给予了关注。由于面临共同的时代背景、革命任务和困难,他们的人才的思想有很多相似之处;但由于各自的成长背景、社会经历、理论素养和思想个性的不同,他们对人才的理解又有差异,这种差异也是他们对马克思主义学说的理解、阐析、把握和运用上差异的具体体现。 相似文献
207.
如何看待李大钊对西方史学思想史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关于李大钊对西方史学思想史的研究,有的人感到迷惑不解,更有的人据此认为李大钊的历史观是多元的、对唯物史观点持批判态度的。事实上,李大钊对西方史学思想史的教学研究与他对唯物史观的宣传是有内在联系的两件事。他对西方史学思想史的研究意在说明,唯物史观的产生不是偶然的,它是西方进步历史思想发展的必然结果,而进步的西方史学思想的发展是唯物史观产生的重要前提。他在对史学思想史的教学中虽然没有更多地讲唯物史观,但他进行这种探索的指导思想仍然是他在头脑中初步形成的唯物史观。 相似文献
208.
1918年春.在战火纷飞的湘南.林伯渠风尘仆仆.奔走于衡阳、零陵、广州之间。俄国十月革命的消息已经传到了国内.好友李大钊来的几封介绍十月革命的信也收到了。 相似文献
209.
王志立 《赤峰学院学报(汉文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9):83-86
陈独秀、李大钊是特定时代的引领者,为世人留下了诸多精神遗产,宪政思想是其重要组成部分。从保障公民权利维度看,二人以公民参政为宪政民权思想的核心内容,强调民治;以保障公民权利为宪政民权思想的价值目标,主张人权。但陈独秀寄希望于国民性改造以提高公民权利意识,增强公民参政能力;而李大钊推崇宪法至高无上,寄希望通过宪法规范以保... 相似文献
210.
李海春 《中央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2)
李大钊早期在接受西方民主法制思想之后,为了克服理论上的困难,对以孟子为代表的儒家"性善论"做出了具有现代政治意义的阐发,同时把道家的"无为"作为政治原则,从而把民主思想和中国哲学结合起来,完成了向民主主义的转变。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