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1篇
  免费   0篇
管理学   2篇
丛书文集   7篇
理论方法论   1篇
综合类   8篇
社会学   3篇
  2020年   1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2篇
  2013年   2篇
  2012年   3篇
  2011年   3篇
  2008年   2篇
  2007年   2篇
  2006年   2篇
  2005年   1篇
  2004年   1篇
  200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1.
劳斯 《老人天地》2013,(11):34-34
在先秦史学界,一直有“秦出东夷”和“秦为西戎”两种观点。比如,历史上,司马迁的《史记·秦本纪》就认为,秦人出自西方。而现代历史学家,国学大师钱穆、傅斯年等人的研究,则主张“秦之先世本在东方”。  相似文献   
12.
2006年9月8日上午8时,著名历史学家、考古学家、文献学家、古文字学家,被誉为“百科全书式”的学者,清华大学博士生导师李学勤教授,在我院新校区音乐厅李学勤教授做了题为“理论与历史学创新”的学术报告。报告会由科技处处长吴毅主持,历史系、中文系的教师和学生近500人参加了  相似文献   
13.
李学勤被誉为是"百科全书"式的学人,他是历史学家、古文字学家,在甲骨学、青铜器及其铭文、战国文字、简帛学等领域均有重要建树。李泽厚称赞他为当今大陆学界第一人。1951年,李学勤进入中国科学院考古所工作,后担任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所长;2003年回母校清华大学,  相似文献   
14.
正于玉蓉:李先生,您好!受胡政平主编委托,首先转达《甘肃社会科学》对您及师母徐维莹女士八十华诞的衷心祝愿,祝二老身体康健,平安顺遂;祝您工作愉快,永葆学术活力!李学勤:非常感谢!于玉蓉:20世纪80年代,您提出"文化圈"的概念,强调了区域研究对于考古学、思想史以及学术史的必要性。到目前为止,已陆续发表了《丰富多彩的吴文化》(1990年)、《楚青铜器与楚文化》(1991年)、《夏商周与山东》(2002年)、《越文化在中国文明史中的地位以及对东亚历史文化的影响》(2004年)、《赵文化的兴起及其历史意义》(2005年)、  相似文献   
15.
人物名片:李学勤先生,1933年生,北京人。清华大学历史系教授、博士生导师,我国当代著名历史学家、考古学家、古文字学家。历任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所长、清华大学思想文化研究所所长等职务。曾担任的主要学术和社会兼职有: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历史评议组组长,夏商周断代工程专家组组长、首席科学家,中国先秦史学会理事长、湘鄂豫皖楚文化研究会理事长等。在长期的学术生涯中,李学勤先生在历史学、古文字学、考古学等方面成就卓著,蜚声中外,  相似文献   
16.
由中国社会科学院等单位合作完成的“夏商周断代工程”最近获国家“九五”重点科技攻关计划重大科技成果奖,该工程首席科学家李学勤研究员获“‘九五’国家重点科技攻关计划突出贡献者”称号,并作为项目代表出席了2月19日中共中央、国务院隆重举行的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受到党和国家领导人的接见。  相似文献   
17.
《文史哲》2011,(6):170
<正>由陈青荣、赵缊编著的《海岱古族古国吉金文集》,于2010年10月由齐鲁书社出版发行,清华大学李学勤教授,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王世民研究员分别为该书作序;中国社会科学院荣誉学部委员、原副院长丁伟志先生,复旦大学  相似文献   
18.
曾侯乙墓是我国20世纪的重大考古发现之一.自1978年曾侯乙墓发掘以来,国内外历史、考古、冶金铸造、物理声学、天文历法、音乐律学、古文字学、中西文化比较、科技史等领域掀起了对曾侯乙编钟的研究热潮.与此同时,对李学勤先生首次提出"曾、随为一国二名"说,历史学与考古学界也展开了热烈的讨论.20世纪70年代至90年代末这20余年是曾侯乙墓研究的第一个高潮期.  相似文献   
19.
《学术月刊》2015,(3):2
细讲中国历史丛书(12册)2015年1月定价:576元"细讲中国历史丛书"(12册)是上海人民出版社继《中国通史》《中华文化通志》,"中国文化史丛书""中国断代史系列"和"中国专题史丛书"之后,历时7年精心打造的又一面向大众的中国历史出版工程。由著名历史学家李学勤和著名出版家郭志坤联合主编,这是中国新一代学者撰写的中国历史,可信性和通俗性是其两大突出特点。每册书约20万字,200余幅图片,图文并茂,深入浅出。  相似文献   
20.
《左传》是中国史学的一本名著,许多著名的史家都对其称赞有加。本文对钱穆和李学勤先生对《左传》的观点加以比较,发现他们理论的基础是相同的,即肯定《左传》真实性和记载内容的丰富性。区别在于两者看法的适用范围不同。由此彰显出一位通家和专家学术视野的差异。且钱穆强调《左传》的“基准”功能,李学勤强调“基础”功能,笔者认为这和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