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6篇
  免费   0篇
管理学   2篇
人才学   1篇
丛书文集   5篇
综合类   17篇
社会学   1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3篇
  2012年   6篇
  2011年   1篇
  2009年   1篇
  2008年   3篇
  2007年   3篇
  2006年   3篇
  2005年   1篇
  2004年   2篇
  2001年   1篇
  199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1.
胡坚 《老年人》2012,(1):29
1949年11月25日,我被分配到新华社湖南分社工作,正式成为一名新闻工作者。当时分社与《新湖南报》合署办公,地址在长沙市经武门一栋  相似文献   
12.
佚名 《秘书之友》2006,(11):41-42
福祸皆因诤言生1952年,经过3年休养生息的新中国将开始第一个五年计划,期间中央要调大批专业干部“归口”。时任湖南省委宣传部部长的李锐见机会来了,以自己在大学学习机械为由要求到工业战线工作。1952年9月,黄克诚由湖南省委书记调任中央军委总参谋长,李锐被黄老邀请同车上京  相似文献   
13.
作家李锐通过小说《无风之树》向人们展示了矮人坪世界种种惨剧,引起人们对生存状态的关注与思考,从而寻求造成这种惨剧以及这种惨剧在人的心灵世界投下的宿命阴影的文化根源。这种宿命意识的文化根源在于以儒家文化为代表的主流意识形态对民间文化形态的挤压造成了人们生理及心理的畸变。因此,民间文化只有得到“净化”,才会有健康完美的人性,矮人坪才会成为“巨人世界”。  相似文献   
14.
“历史”是李锐小说创作中表达的一个主题。在对生命个体的生存处境深度关注后,李锐发现历史有着淹没、扼杀人生命的特性。他结合自己的生活经历,将笔触伸向处于“历史”之外的人的生命,通过民间与庙堂的对立,呈现历史之外的永恒人生;通过控诉历史的无理性对鲜活的生命个体的漠视与戕害,肯定个体追求自由与幸福的权利。  相似文献   
15.
通过对李锐吕梁山系列小说文本蕴涵的深层思考,认为其在内容上有三个独特的表征用饱浸同情与忧虑的群体性苦难意识来描绘吕梁山民们困顿贫瘠的生存状况;以反思当代政治革命的态度来传达对政治与人性、政治文明与人伦文明矛盾的思索;借对古典生存形式及古典人性的向往和迷恋来表现一种古典情怀.  相似文献   
16.
一个是湖南卫视的著名主播李锐,一个是他救助的垂危女孩张艳,李锐四处奔波为她筹集的善款,理应归当事人所有,这是众所周知的。然而李锐却反其道而行之,4年的时间,他向他所救助的这个女孩不间断地索贿,面对主持人的贫婪。女孩在忍气吞声的同时坚强地面对人生,并且从一个对生活绝望的女孩变成了一家私营商店的老板。当她受李锐主持的《勇往直前》节目刺激准备揭发李锐的“贪婪”时,竞十分意外地发现,这一场“贪婪”背后,竞是一个著名主持人宁背黑锅也要拯救她的良苦用心!  相似文献   
17.
李锐笔下的神女形象的意义在于:它呼唤着女性生命中的纯净、高贵及永恒气质,与不断堕落的现实生命品质傲然对抗.这些女性身上的神性生命品质实际上是一种生命的傲然态度,对于生命深深的敬畏,以及由敬畏而生的悲悯.这种对世界怀有的悲悯之心是对所有生命的尊重及爱护.李锐笔下的神女是对市场化年代被欲望化的女性生命和人类生命的升华,同时也净化着当代人的生命品质.  相似文献   
18.
李锐新作《张马丁的第八天》为我们展现了一副中国大地上的文化奇观。在这奇观中,李锐拷问了信仰、良知、生存以及东西方文化之争和结果。透过这种拷问,李锐将笔触深入到人类心灵内部,剥离了所有的争执与差异,将人性的良知及其生存的追问逼在了前台,延续了他创作的一贯思想。  相似文献   
19.
"叙事声音"是指在叙事性文本中,叙述者以某一视角为基础,选择相应的叙事策略,以传达出某种思想观点。李锐小说中的叙事声音颇具特色。根据苏珊.兰瑟的理论,李锐小说中的叙事声音主要有作者型叙事声音、个人型叙事声音和集体型叙事声音三类。这三种模式不仅各自表述了一套技巧规则,表达了一种类型的叙事意识,同时也为小说提供了多种意义生成的可能。  相似文献   
20.
李锐的《厚土》聚焦吕梁山,借助民俗纠葛,展现民众的生存困境。《厚土》民俗纠葛情节的运用注重地域性与普泛性,往往把地域、时代的特性与人性、传统文化的共性相结合。《厚土》在构建故事、塑造人物,展现民间生活时采用了情感叙事和生存叙事两种叙事策略,并且共同构成了李锐创作的完整叙事体系——生命叙事。李锐借助民俗纠葛情节,实现以上叙事策略的同时,始终不忘对底层人物的生存、命运、人性、文化的深切反思,使作品具有突破地域的文学永恒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