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27篇
  免费   3篇
  国内免费   3篇
管理学   62篇
劳动科学   1篇
民族学   1篇
人才学   10篇
丛书文集   72篇
理论方法论   16篇
综合类   121篇
社会学   49篇
统计学   1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3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5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6篇
  2016年   5篇
  2015年   5篇
  2014年   26篇
  2013年   25篇
  2012年   22篇
  2011年   34篇
  2010年   34篇
  2009年   38篇
  2008年   31篇
  2007年   18篇
  2006年   11篇
  2005年   15篇
  2004年   8篇
  2003年   12篇
  2002年   8篇
  2001年   5篇
  2000年   4篇
  1999年   3篇
  1998年   5篇
  1997年   1篇
  1996年   1篇
  1995年   2篇
  1994年   1篇
  1993年   1篇
  199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3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906 毫秒
91.
曾国藩的智商不过中等。 左宗棠一向瞧不起曾国藩,学生李鸿章也当面说过他太“儒缓”。曾国藩自己也常说“吾生平短于才”、“秉质愚柔”。这并不完全是谦词。  相似文献   
92.
1881年,湘、淮派系争夺轮船招商局的斗争,以李鸿章淮系的"胜利"告一段落。本文深入论述了这场争夺的过程及其前因后果,揭示了洋务派内部的派系纷争对洋务企业的发展和洋务运动的推进所产生的种种影响。  相似文献   
93.
王龙 《中外书摘》2008,(11):59-60
19世纪,李鸿章与伊藤博文,一个是中国的首辅大臣,一个是日本的首任首相,地位相当,时代相同,风云际会,砥柱中流。面对共同的“千年未有之变局”,历史发令枪猛然打响,在中日近代化大比拼的赛道上,洋务运动与明治维新同时起跑。怀着富国强兵的同样梦想,李鸿章和伊藤博文作为领军人物,带领各自的国家一路追赶。  相似文献   
94.
李鸿章在与列强打交道过程中 ,觉察到日本侵略中国的野心及潜在的威胁 ,构思出以防日为主的水陆防御体系的海防思想 ,并进行一定程度的海防建设。但在中日甲午战争中 ,李鸿章却执行了与自己海防思想和海防建设相悖的保守战略 ,放弃制海权使中国处于被动挨打地位 ,从而导致战争彻底失败。  相似文献   
95.
近代中国西方列强的海上入侵使得中西海洋观念第一次真正产生了激烈的碰撞,清政府对于海权也随之有了感性的觉醒.以李鸿章为代表的晚清有识之士极力发展海上运输、加强海上防御、建立强大的海军等一系列的自强举措表征了近代国人对海权的强烈追求.然而,救亡图存的时代主题使得清政府最多只能发展海上力量加强边防以自强御侮,很难让多数人认识到海权的战略意义和真正价值.  相似文献   
96.
近一个时期,看了很多有关张之洞的资料。看着看着,就被张之洞这个人迷住了。这里且不谈他的经世之学、济国之功,单说他为官从政之职业精神、职业操守,就很值得我们今天大大小小的官员学习。敢做大事,敢为人先。《清史稿·张之洞列传》说张  相似文献   
97.
同治初年巡抚江苏对李鸿章国防思想产生重大影响.他认为内患不足虑,“长久之患在西人”;中外藩篱已失,洋人船舰兵临中国沿海;邻国日本已经开始自强,“附丽于我”还是“谋我”取决于中国能否自强.不同于左宗棠力主发展轮船制造,李鸿章提出以制造水陆皆可用的枪炮为中心,辅以小轮船制造的道路.巡抚江苏也促使李鸿章形成“备夷防变”思想体系,此体系蕴含了他对国防安全的规划,是一种囊括本土和海外部署的“大国家安全”构想.  相似文献   
98.
1884年,对晚清而言,注定是风起云涌的一年。这一年,于外正在进行中法战争;于内发生了甲申易枢。甲申易枢使恭亲王奕退出军机处,从此失去了与慈禧太后抗衡的能力。表面上看起来,甲申易枢对李鸿章没有什么直接影响,但是对李鸿章的间接影响却是巨大的,其对李鸿章的影响主要是通过对1884年以后的晚清政局的改变来实现的。  相似文献   
99.
《近代中日关系史研究丛书》在国际视野的大背景中诠释近代中日外交关系的鲜明特点,客观评价了李鸿章的功过。明确"七二三"事件是甲午战争的真正开端,江桥抗战则是抗日战争的开端。  相似文献   
100.
马强 《理论界》2007,(2):248-249
台湾政治人物的出访有其各自的原因,同时也反映着岛内政治斗争态势,对陈水扁、马英九的出访进行分析,解读美国对此作出的反映,可为我们准确判断台湾政治的发展趋势、制定正确的台海政策提供有力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