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01篇
  免费   3篇
  国内免费   3篇
管理学   57篇
劳动科学   1篇
民族学   1篇
人才学   8篇
丛书文集   70篇
理论方法论   12篇
综合类   115篇
社会学   43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2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4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6篇
  2016年   3篇
  2015年   4篇
  2014年   23篇
  2013年   21篇
  2012年   21篇
  2011年   32篇
  2010年   32篇
  2009年   33篇
  2008年   30篇
  2007年   16篇
  2006年   11篇
  2005年   14篇
  2004年   8篇
  2003年   12篇
  2002年   8篇
  2001年   5篇
  2000年   4篇
  1999年   3篇
  1998年   5篇
  1997年   1篇
  1996年   1篇
  1995年   2篇
  1994年   1篇
  1993年   1篇
  199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0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61.
差异:曾国藩与李鸿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曾国藩和李鸿章都是中国近代史上举足轻重的人物。不少人认为李鸿章是曾国藩的得意门生, 完全接受了曾国藩的衣钵,李鸿章的身上“罩着曾国藩的影子”。其实, 曾李之间虽有许多相同之点, 但差异也是很大的。这主要体现在:在对洋务的认识,对西方“长技”的看法上, 李鸿章更高一筹; 在对外交涉上, 曾李虽一脉相承, 但二者的态度和出发点却不一样,李鸿章的主和比曾国藩的保和要积极得多;从个性和人格上看, 曾国藩的人格有很强的魅力,而李鸿章是一个有才华而乏品性的人。当然,曾李之间的差异只是迟钝与敏感、 被动与主动、 消极与积极、 开阔与拘囿的相对性差异。  相似文献   
62.
作为北洋舰队的创始人,李鸿章经过多年的苦心经营,终于于1888年建成了位居世界第四位的海军舰队,使北洋防区实现了近代化。他忠于朝廷,但同时也热爱自己的祖国。在多灾多难、备受凌辱的国家中任国家重臣,他竭尽所能,却因多方原因最终亲手葬送了北洋舰队。客观而全面地分析李鸿章的海防思想与经营北洋舰队的功过,我们可以得到许多启示。   相似文献   
63.
19世纪60年代到90年代,随着中国社会半殖民地化迅速加深和自然经济的日趋解体,发展民族资本主义已是中国社会面临的主要课题。当时,民族矛盾和阶级矛盾异常尖锐,统治阶级内部的一些有识之士为了挽救岌岌可危的清王朝,经营了以“中学为体,西学为用”为主要内容的洋务运动。历经三十余年的洋务运动,对推动中国社会的进步起到了极其重要的作用,作为举办洋务事业时间最长、经营项目最多、花费心血也最多的李鸿章,无疑成为中国社会进步的最有力推动者。  相似文献   
64.
英占缅甸,威胁我国西南边疆的安全。清朝政府早就得知英要对缅发动第三次侵略战争,但它没有准备去支持缅甸反抗侵略,而是企图派人劝缅对英妥协投降;缅甸各族人民抗英游击战争开始之后,清朝政府对这一正义斗争没有给予实际的支持;英占全缅之后,怀着不可告人的目的要同清朝政府谈判,清朝政府对英存在幻想,致使英国殖民者让出虚名,求得实利的阴谋得逞。云南地方官关心缅甸局势的发展,在他们的奏报中保存了不少有关缅甸人民抗英斗争的重要史料。清朝政府对英国占领缅甸的反应,是由于它既害怕本国人民,又害怕外国侵略者的反动本质决定的。  相似文献   
65.
李鸿章在中国近代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他参与了晚清中国的政治、经济、军事、外交等诸多活动,在中国政治舞台上留下深刻的烙印。他主持签订了一系列不平等条约,也因此背负了不少骂名。但是我们不得不承认李鸿章具有卓越的才能,在戊戌洋务时期就有很明显的体现。事实上李鸿章的很多行为都是代表国家的,近两年史学界也在为他翻案和平反,因为李鸿章已经在尽最大的可能维护国家利益,我们对李鸿章的评价应该实事求是。  相似文献   
66.
重识李鸿章     
作为晚清第一重臣的李鸿章,由于所处的世代是中国积弱积贫的时期,在艰难之世李鸿章只手补天,到底力所不逮没有挽救大清王朝的衰败的命运。他通过一系列的自强球求富运动客观上促进了中国社会的发展,但是由于李鸿章所代表当时的清政府签定过重大的不平约极大的损害了中国的利益,为时人所恨后人所误。作为一个非常复杂的历史人物,李鸿章是中国近代史上最有争议的人物,其功过誉毁可谓欲说还休。  相似文献   
67.
做官五帖     
孙香我 《领导文萃》2009,(24):79-80
李鸿章曾有言曰:"天下最容易的事便是做官。倘使这人连官都不会做,那就太不中用了。"李鸿章乃官场中老油子,此话当是有感而发,大概不是骗人的。连官也不会做,世上有这样的人吗?若有,我倒想见见他呢,如此"太不中用"之人,该是多么拙朴可爱,教人心窍慕之,忍不住想和他坐下来弄壶茶吃吃,谈谈心。如今世上,会的人太多——会做官、会挣钱、会讲《论语》,不稀奇,不会才稀奇。  相似文献   
68.
雷颐 《当代老年》2009,(8):26-27
在中国近代史上,李鸿章是最有争议的人物。在大清国摇摇欲坠之际,李鸿章如同一个裱糊匠,竭尽全力东补西糊,虽一时弄个里烂而外光,但是一旦遇上暴风骤雨,也是束手无策。后人,也恰恰从这个角度,或认为李鸿章是个大卖国贼,每逢中国与外国战败,都是由他主持和局,赔款割地道歉;  相似文献   
69.
王龙 《领导文萃》2009,(4):48-51
19世纪,李鸿章与伊藤博文,一个是中国的首辅大臣。一个是日本的首任首相,地位相当,时代相同,风云际会,砥柱中流。面对共同的“千年未有之变局”,历史发令枪猛然打响,在中日近代化大比拼的赛道上,洋务运动与明治维新同时起跑。怀着富国强兵的同样梦想,李鸿章和伊藤博文作为领军人物。带领各自的国家一路追赶。尽管日本起步比中国还迟.然而最终结局却大相径庭.一悲一喜:大清王朝愈加摇摇欲坠,日本帝国则一飞冲天。  相似文献   
70.
晚清时期,李鸿章相继担任数省督抚,对基督教给中国社会造成的危害有深刻的认识,相继提出了"明为保护,密为防闲"、"国教分离"等主张,并付诸实施,从而有效地防范和消弭了一些教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