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505篇
  免费   135篇
  国内免费   27篇
管理学   437篇
劳动科学   24篇
民族学   243篇
人才学   74篇
人口学   30篇
丛书文集   860篇
理论方法论   124篇
综合类   1628篇
社会学   192篇
统计学   55篇
  2024年   27篇
  2023年   147篇
  2022年   129篇
  2021年   167篇
  2020年   177篇
  2019年   123篇
  2018年   47篇
  2017年   88篇
  2016年   128篇
  2015年   185篇
  2014年   316篇
  2013年   148篇
  2012年   196篇
  2011年   237篇
  2010年   179篇
  2009年   193篇
  2008年   234篇
  2007年   178篇
  2006年   153篇
  2005年   122篇
  2004年   95篇
  2003年   87篇
  2002年   83篇
  2001年   86篇
  2000年   51篇
  1999年   26篇
  1998年   19篇
  1997年   14篇
  1996年   9篇
  1995年   12篇
  1994年   4篇
  1993年   1篇
  1992年   2篇
  1991年   1篇
  1989年   2篇
  198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66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21.
冯翔  喜饶尼玛 《民族学刊》2021,12(6):82-94, 125
五世热振活佛是近代西藏历史上一位倾心内向的活佛,曾为中央政府与西藏地方关系的改善做出过贡献,并戳破了英国人在“西藏问题”上苦心经营的“道德”形象,但热振辞去摄政职务时,国民政府对此的反应却是轻慢的。当1942年“外交局”事件发生后,国民政府在治藏政策方面进行了调整。沈宗濂作为蒋介石属意的官员出任蒙藏委员会驻藏办事处处长,曾积极投身藏事,改善了西藏地方与中央的关系,对国民政府的西藏政策发挥了较大影响。但是,20世纪40年代末,西藏地方发生了若干事件,国民政府却无所作为。对此,沈宗濂负有难以推卸的责任。然而在沈宗濂态度转变的背后,更本质的原因则是国民政府的消极治藏政策。  相似文献   
122.
确立自治、法治与德治在乡村治理中的地位,对于“三治结合”的构建具有重大意义。自治、法治与德治并非同一层面的治理方式,自治具有独立性,是高位阶的治理方式,居于核心地位,这一核心地位的确立源自新时代“以人民为中心”思想的确立,法律法规与中央文件的明文规定,以及乡村治理实践的偏移。法治与德治不具有独立性,居于次优的平等地位,前者是乡村治理体系构建的保障,它要求乡村自治不得逾越法律边界,法治政府的成立需去行政化,而重点在于约束村委会的行为;后者是乡村治理体系构建的辅助,它一方面可以弥补法治的缺失,另一方面又可以修正法治的不足。  相似文献   
123.
宋初在权力结构的调整中对相权进行了分割,但考察宋代实际的权力运作,宋代的相权自始至终处于兴盛状态,对相权所采取的几项措施都没有对相权产生实质性的削弱作用。导致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在于宋代所奉行的基本国策是“以儒治国”,是君主与士大夫“共治天下”。同时,相权兴盛也是巩固政权的政治需要,亦是当时频繁的军事活动所需。  相似文献   
124.
125.
王似阳.男.34岁,中共党员,是改革开放后首批到村任副支部书记的大学生村官,现任河南省汝州市汝南街道办事处怯庄村党支部书记。为回报衣食父母,王似阳胸怀壮忠,走出校门,融入“三农”。奋力拼搏,艰苦创业,用自己的心血和汗水为村民绘画出一幅幅蓝图.受到当地群众的信任和拥戴。日前,记者对其进行了采访。  相似文献   
126.
明统治者在土司区治理中实行了土流共治的管理体制。土流共治下的土流关系主要表现为三种形式:一是布政司府州县、都司卫所与土司间的土流政区互辖关系,二是布政司府州县、都司卫所、土司衙门内部的土流官员并设关系,三是土司身兼土官职衔和布政司府州县、都司卫所职衔的土流兼职关系。土流共治下的土流关系呈现出既协作施政又彼此博弈的特点。一方面,土流虽有主从之别,但二者各司其职,协作施政;另一方面,因土流存在不同的利益诉求,二者又存在着纷争和博弈。  相似文献   
127.
杨文美 《国际公关》2023,(23):97-99
文化遗产见证历史发展。非物质文化遗产(以下简称“非遗”)在快速城镇化的过程中受到冲击,传统技艺在科技发展进程中逐渐流失。对于非遗的原真性保护除研究遗产本身外,其所处的遗产环境也是研究重点。本文以贵州省铜仁市石阡县楼上村为研究对象,通过分析其遗产环境和风貌特色,提出相应的规划策略,为非遗的原真性保护提供新的样本补充。  相似文献   
128.
清华简《命训》的命论与殷商以来的天命思想以及西周以德配天的思想是一致的,与先秦儒家命论也有相似之处,但《命训》的命论最终是为统治者服务的,这与儒家命论有根本差别.《心是谓中》的命论与前诸子时期"命定义"之"命"有相似之处,与儒家命论也是类似的,但其"身命"并不涉及道德观念,而儒家注重的就是道德观念.墨家的"非命"论否定了《命训》和《心是谓中》中的"大命"和"天命",而肯定了"小命"和"身命".《治邦之道》否定了关于治国方面的命定论,是对西周末年以来质疑神权政治思想的直接继承,这与孔孟的命论有所距离,而与荀子思想有相似之处,与墨家的"非命"论和黄老学、 法家的观点都是一致的.庄子的顺命观则与三者均不同.这三篇文献的共同点在于强调人可以改变命,体现了战国精神.  相似文献   
129.
清人赵翼所著《陔余丛考》的史论部分,集中反映了其史学观念和治史方法,尤其体现在历史编纂学、史学功能、史家责任和比较研究法方面。这些观念和方法又在其《廿二史札记》中得到继承与发扬。文章以此两书为中心,从史法、史事和比较研究法3方面探讨两者之间的联系与区别,以展示赵翼史学观念、治史方法的嬗变历程。后世探究赵翼史学问题时,不应厚此薄彼,当给予《陔余丛考》更多的关注和肯定。  相似文献   
130.
汉代杂税具有双重作用。其具有的随意性、临时性与非制度化等特征,常使之成为吏治腐败的温床与聚敛苛政的代名词。然而,汉代杂税的积极作用也不可低估。这主要表现在:便于协调失衡的农工商各业的关系,促进社会的稳定发展;利于赋税体系的自身调整并为其安全运转提供保证,某些杂税的征收也符合我国古代社会赋税发展演进的方向;促使诸子,特别是儒、法、新道家经济管理思想的汇流与整合,使各家学说在增强各自生命力和适应性的同时,也强化了“务为于治”,即为现实社会经济服务的功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