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505篇
  免费   135篇
  国内免费   27篇
管理学   437篇
劳动科学   24篇
民族学   243篇
人才学   74篇
人口学   30篇
丛书文集   860篇
理论方法论   124篇
综合类   1628篇
社会学   192篇
统计学   55篇
  2024年   27篇
  2023年   147篇
  2022年   129篇
  2021年   167篇
  2020年   177篇
  2019年   123篇
  2018年   47篇
  2017年   88篇
  2016年   128篇
  2015年   185篇
  2014年   316篇
  2013年   148篇
  2012年   196篇
  2011年   237篇
  2010年   179篇
  2009年   193篇
  2008年   234篇
  2007年   178篇
  2006年   153篇
  2005年   122篇
  2004年   95篇
  2003年   87篇
  2002年   83篇
  2001年   86篇
  2000年   51篇
  1999年   26篇
  1998年   19篇
  1997年   14篇
  1996年   9篇
  1995年   12篇
  1994年   4篇
  1993年   1篇
  1992年   2篇
  1991年   1篇
  1989年   2篇
  198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66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91.
2008年5月8日至9日,陕西省“一村一品”现场会(关中片)在泾阳县召开。姚引良副省长出席会议并讲话,他要求各地,各部门站在统筹城乡协调发展的高度,进一步深刻认识“一村一品”对于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重要意义,加强组织领导,加大资金投入,努力加快陕西省“一村一品”的发展。  相似文献   
192.
陕西省围绕实旋“一村一品”“千村示范万村推进”工程规划,开展调查研究.制定实施方案,出台政策措施.完善工作机制.开展结对帮扶,有力地推动了全省“一村一品”的迅速发展。全省“一村一品”示范村迭1177个,“一县一业”示范县一个,从业农户43.67万户,从业人员100多万人,产业发展涉及粮,果.牧、菜等10多个产业。  相似文献   
193.
元明两朝治藏政策及其特点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元朝和明朝是我国封建社会发展的重要时期;在元明两代中央政府的治理下,当时的西藏社会取得了重大发展,可以说两朝对西藏都进行了有效的管理.元朝和明朝的治藏政策既有共同的一面又各具特色,文章仅从"独尊一派"和"多封众建"来分析元明两朝治藏政策的特点.  相似文献   
194.
从道统转向政统的意识形态理论──荀子美学再检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荀子是原始儒家中最重要的美学家。从性恶、化性起伪、养情与治情、音乐与和谐、移风易俗五个方面,对荀子美学进行再检讨,有其理论价值。荀子理论中的性恶与治情、礼与乐诸矛盾,导出了理性群体与感性群体的重要区分,结果是以“和”补了“同”之偏。对“移风易俗”的强调,又体现了他的美学的意识形态性。荀子为中国古代的教化美学作了理论的奠基。他是封建文化早期的意识形态专家,是儒家从道统转向政统的急先锋。  相似文献   
195.
范祥是北宋中期著名的盐政改革家和擅于治边的地方长官.他在主持陕西盐政期间,先后进行了两次盐政改革.他所创立的"钞盐法"对两宋及后代的盐政都有极大的影响.本文通过探讨范祥盐政改革的历史背景、具体措施、取得的效果及存在的问题等,以期对北宋中期范祥的盐政改革有一个比较全面的了解.  相似文献   
196.
陆雷 《东南学术》2008,(2):26-32
本文在实地调查和文献研究的基础上,分别从产权理论和组织理论的角度出发,揭示土地非农化时期乡村治理结构的特征和发展趋势,并对长期以来我国土地制度与农村组织的内在关系做出尝试性的理论解读.  相似文献   
197.
“万事开头难”,清末立宪开创了我国百年立宪的先河,具有十分重要的历史地位。然而无论从人类宪法史还是中国近代史、中国宪法史来看,清末立宪都严重“迟到”。“迟到的正义不是正义”,严重迟到的清末立宪在遭受难产之痛后很快就走上了“早退”的不归路,且清末立宪的“迟到”是其“早退”或者说“短命”的重要原因。当代中国社会有强大的宪法需求,以时不我待、只争朝夕的状态,努力实现从世纪宪法到宪法世纪的飞跃,是对清末立宪开创的百年立宪之旅的最好纪念。  相似文献   
198.
近代中国农村社会最重要、最基本的问题是土地制度问题,由此而形成的矛盾.决定了近代中国农村是一个充满了矛盾冲突、危机四伏的社会.对此状态较为平和的求解之道是农村矛盾向城市的转移,即在城乡互动的层面上求得一种新的平衡与和谐,这就是延续整个近代中国历史时期的"农民离村".而20世纪20-30年代兴起的"乡村建设运动",则是以追求和谐农村建设为目标的积极的尝试与努力.  相似文献   
199.
夏永祥 《人文杂志》2008,5(1):92-97
在工业化与城市化进程中,工农城乡之间是一种互相促进、互相制约的关系.在过去50多年中,我国为了破解"三农"难题,曾经采取过两种极端思路,一是把农民拒之城市大门之外,二是在"三农"之外寻找出路,让农民向城市突围.实践证明,这两种思路都有很大的片面性与局限性.为了破解"三农"难题,必须内外兼治,既发挥工业与城市对"三农"的外部拉动作用,同时又练好"三农"内功,增强其自我发展、自我提高的能力.只有这样,才能统筹城乡发展,实现城乡共同繁荣.  相似文献   
200.
村民自治权是一种基本权利,其权利主体当然是作为村民自治体成员的村民,其内涵包括选举权和被选举权、决策权、管理权和监督权.在当今的村级自治实践中,自治主体异化为村民委员会,村民自治变为村官自治,自治权的行使严重缺位,民主被"虚置",导致基层社会矛盾交织,新农村建设陷入瓶颈.本文通过对广东省云浮市自治权力平衡型村治模式的探讨,从制度创新的角度深入剖析其动因、过程与宪政意义,发现坚持地方自治的理念,推行地方自治的试验,发展地方自治民主制,这才是未来社会发展的必由之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