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3832篇 |
免费 | 144篇 |
国内免费 | 12篇 |
专业分类
管理学 | 323篇 |
劳动科学 | 40篇 |
民族学 | 86篇 |
人才学 | 142篇 |
人口学 | 1篇 |
丛书文集 | 800篇 |
理论方法论 | 204篇 |
综合类 | 1935篇 |
社会学 | 414篇 |
统计学 | 43篇 |
出版年
2024年 | 23篇 |
2023年 | 75篇 |
2022年 | 93篇 |
2021年 | 133篇 |
2020年 | 131篇 |
2019年 | 121篇 |
2018年 | 49篇 |
2017年 | 80篇 |
2016年 | 111篇 |
2015年 | 174篇 |
2014年 | 376篇 |
2013年 | 257篇 |
2012年 | 279篇 |
2011年 | 235篇 |
2010年 | 255篇 |
2009年 | 260篇 |
2008年 | 269篇 |
2007年 | 200篇 |
2006年 | 165篇 |
2005年 | 151篇 |
2004年 | 107篇 |
2003年 | 95篇 |
2002年 | 89篇 |
2001年 | 75篇 |
2000年 | 55篇 |
1999年 | 36篇 |
1998年 | 15篇 |
1997年 | 15篇 |
1996年 | 8篇 |
1995年 | 11篇 |
1994年 | 8篇 |
1993年 | 5篇 |
1992年 | 5篇 |
1991年 | 5篇 |
1990年 | 4篇 |
1989年 | 1篇 |
1988年 | 3篇 |
1987年 | 10篇 |
1986年 | 1篇 |
1985年 | 2篇 |
1984年 | 1篇 |
排序方式: 共有398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81.
正近年来,多卷本中国学术史、儒学史,已经屡见不鲜,摆在案头,插于书架,却也十分壮观,但览其内容,则大多如"太仓之粟,陈陈相因",罕能从中发现独到的见解以及新鲜的资养。最近这部由北大出版社出版、汤一介与李中华主编的九卷本《中国儒学史》,卷帙之多,部头之大且重,有逾于恒,还是强烈地 相似文献
82.
以资产为本推行社区经济发展--香港的经验与实践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以香港非政府机构圣雅各布福群会社区经济互助计划为模型,考察了香港近年来运用资本建设理论所实施的“社区经济发展计划”,即通过社区“时分券”和“时分报”的互通来解决各方在生活实际中的困难。通过调研我们发现,以劳动时间为交换单位的“时分券”互助形式是一个操作性较强,且有实际效果的模式。在此我们想把该形式介绍给大家,供各界参考。 相似文献
83.
雍正时期,东北地区以骑射技艺为核心内容的"满洲本习"呈现出颓废之势。雍正帝采取种种措施试图维护满洲在兴起与发展过程中曾经发挥过重大作用的传统习俗。骑射技艺的荒疏实乃东北各民族在发展过程中相互影响、相互学习而必然出现的一种现象。但是,雍正帝通过"满洲本习"规范旗人的努力塑造并强化了满洲人有别于汉人的集体文化特征,这对于维护满洲民族共同体的发展、壮大却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84.
本文通过分析语言文化领域中的三次学术争论,指出"争论"的根源在于研究者固守本民族中心主义思维,未能遵循必要的学术规范.以此为基础,文章深入探讨了该种思维滋生的心理根源和表现形式,认为应该以文化相关论来防范和超越本民族中心主义. 相似文献
85.
社会工作及其基本价值观发源于西方,传入中国后,需要与优秀的中国传统文化相结合,才能实现社会工作的本土化.社会工作者要批判的继承和发展我国传统文化价值观念,创造性地利用其合理之处,才能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构建和谐社会的时代背景下更好地发展本土性的社会工作. 相似文献
86.
87.
在古代道家哲学中,“无”在不同时期的哲学家中都备受关注,但他们说“无”的侧重点不同.《老子》从追问万物的源头入手,提出了“有生于无”生成论构想;庄子否认了普通的知识及认识方式,提出了“不知之知”的最高认知层次;黄老在改造老子无为的基础上,提出了以建立刑名为前提的无为而治;王弼站在本体论的高度将黄老无为和名教有为进行了整合,提出了“以无为本”的哲学思想.“无”经过老子、庄子、黄老学派和王弼的发展演变,已从一个普通的哲学语词上升为万物之本体;“无”主要涉及生成论、认识论、治国论、本体论等方面,这些哲学思想因为“无”而更为深刻、更有意义. 相似文献
88.
全面深化改革以及日趋复杂的现实经济,对理论研究和创新提出了更高、更迫切的需求。行为经济学及行为实验的兴起和发展,标志着当代经济理论在更高层次上的复归,彰显了经济学未来的走向定位,为我们超越传统观念、深化行为分析提供了坚实的理论基础和寓意深刻的启示,有助于为我国新一轮的改革实践寻求以民生为本的着力点、发展动力和实现途径。 相似文献
89.
2005年,钱学森老先生曾感慨道:"这么多年培养的学生,还没有哪一个的学术成就,能够跟民国时期培养的大师相比。"钱老又发问:"为什么我们的学校总是培养不出杰出的人才?"这就是教育界著名的"钱学森之问"。"钱学森之问",不能仅在现在的教育界找答案。事实上,我们至少应当从钱老提示的民国开始思考。胡适之先生作为民国学人群体中最富灵魂性的人物之一,是20世纪中国历史无法绕开的一个 相似文献
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