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0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1篇
管理学   6篇
丛书文集   7篇
综合类   16篇
社会学   1篇
统计学   1篇
  2021年   1篇
  2017年   1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4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3篇
  2011年   1篇
  2009年   2篇
  2008年   1篇
  2007年   1篇
  2005年   2篇
  2004年   2篇
  2003年   2篇
  2001年   4篇
  2000年   2篇
  1997年   1篇
  199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21.
外资企业的进入为本地企业技术升级提供了良好的条件,但也会导致诸多风险.主要表现为:过度依赖跨国公司而导致的创新性风险,跨国公司的领导效应带来的组织性风险,跨国公司的"极化效应"产生的资源性风险,跨国公司与本地文化的冲突有可能导致管理冲突和机会主义行为,以及跨国公司的整体性迁移有可能导致地方产业的空心化等.如果沿海区域集群能够采取有效措施提升自主创新能力,强化组织基础.强化集群"集聚"效应,构建具有包容性的区域文化,则可以有效地避免风险的发生.  相似文献   
22.
文章分析了我国农村内部收入差距不断扩大的现状:农村居民财产性收入发达地区多,贫穷地区较少;农村居民收入来源和渠道发达地区不断扩展,贫穷地区狭窄;用以提高生活质量的消费,发达地区较多,贫穷地区较少等效应与特征,并提出一系列对策以破解农村居民收入极化效应.  相似文献   
23.
大城市发展过程中,如何促使公共设施及服务从主城区向新城区扩散,成为2012年全国"两会"代表委员关注的话题。以北京为例,发达的CBD(中央商务区)、金融街周边教育、医疗各类资源配套充沛;  相似文献   
24.
论我国新农村建设的模式创新与动力整合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长期的城市中心论使城乡差距不断扩大,大面积的农村社区濒临崩溃的边缘,如果不采取强有力的有效措施逆转极化效应,必然会酿成严重的经济与社会危机.针对这种情况,中央政府提出了新农村建设的伟大目标.然而,由于内源性与外源性发展的动力不足,使新农村建设举步维艰,传统的农业工业化发展模式难以持续.只有进一步整合农村发展的内外部发展动力,根据变动的环境不断进行模式创新,制度创新,新农村建设才能达到预期目标.  相似文献   
25.
利用发展极理论,首先分析在环弱部湾地区湛江成为该区域中心城市的必要性和可能性。湛江要真正成为区域性的中心城市,就必须按照发展极的要求去创建,为此,从三个方面考察湛江市的发展现状并进而与发展极的形成条件进行比较。在此基础上,提出如何加快湛江区域性中心城市建设,以求实现湛江跨越发展的一些思考。  相似文献   
26.
27.
基于最小偏差组合权重的突发事件应急能力评价模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突发事件应急能力评价问题中存在着不同评价方法的冲突性,即群决策评价结果的方法依赖性问题。本文以高速公路突发事件应急能力评价为研究对象,提出了基于最小偏差组合权重的评价模型。首先,系统地分析了高速公路突发事件应急能力的评价问题,建立了基于过程管理的高速公路突发事件应急能力评价的指标体系。根据语言评价指标分别运用二元语义层次分析法、G1主观赋权法和基于熵值法的二元语义赋权法等三种方法确定各评价指标的权重,然后综合各种评价方法构建了基于最小偏差的组合权重线性规划模型,确定准则层的最优复合权重,得出高速公路应急能力的评价值。最后,以上海"9·14"重大道路交通事故作为应急能力评价的分析案例,比较了不同评价模型的结果,并对评价指标进行敏感性分析。研究结果表明,基于最小偏差组合权重的评价模型能够在多个评价模型中达到最大的一致性,从而有效地减少了群决策中不同主客观评价方法的"极化"效应。  相似文献   
28.
从技术进步的角度出发对增长极理论模型化进行了探索,给出了运用增长极模式的一个必要条件——增长极的选择规模限度,说明了新增投资比例与采用增长极模式的预期开发效果(扩散效应)、增长极的极化效应强度以及极化效应完成的时间长短之间的关系,并实证探讨了增长极理论在西部开发中应用的可行性。  相似文献   
29.
本文综述离子极化理论在无机化学中的应用.  相似文献   
30.
中国正处于由传统司法向现代司法转型的关键期,网络社会极大地改变了原有的信息表达、商谈互动方式,也使司法公信力的生成具有新的特性、形成新的挑战。随着司法权在不同社会形态中的运行,司法权自身大致经历了从司法权力(强权)到司法权威再到司法公信力的变迁。不同的社会形态中,从司法权力到司法公信力的递进表现出不同的特性和路径,社会形态结构以不同的方式型塑着司法并与之产生一种互动效应。基于网络社会特性所产生的聚焦效应、极化效应、反沉默螺旋效应及循环反馈效应,通过信息传播、互动交流及固化定型作用于公众的司法认知心理。在应对双重转型对于司法公信力的挑战时,除应从司法主体自身的信用能力、信用责任等内因入手外,也应重视公信力生成的外部环境因素的影响。可从三方面着手:探索网络社会特性,引导、规制网络社会,推动网络社会规则形成;秉持司法独立,推行司法公开透明,增进理解信任;保持开放心态,拓宽沟通渠道,强化互动协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