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290篇
  免费   148篇
  国内免费   71篇
管理学   865篇
劳动科学   47篇
民族学   177篇
人才学   156篇
人口学   12篇
丛书文集   1680篇
理论方法论   310篇
综合类   4356篇
社会学   841篇
统计学   65篇
  2024年   38篇
  2023年   149篇
  2022年   141篇
  2021年   191篇
  2020年   170篇
  2019年   132篇
  2018年   77篇
  2017年   131篇
  2016年   162篇
  2015年   241篇
  2014年   611篇
  2013年   491篇
  2012年   599篇
  2011年   625篇
  2010年   577篇
  2009年   602篇
  2008年   684篇
  2007年   533篇
  2006年   378篇
  2005年   371篇
  2004年   318篇
  2003年   271篇
  2002年   280篇
  2001年   256篇
  2000年   194篇
  1999年   103篇
  1998年   45篇
  1997年   42篇
  1996年   29篇
  1995年   25篇
  1994年   16篇
  1993年   12篇
  1992年   4篇
  1991年   5篇
  1990年   3篇
  1989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850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41.
引入公共关系,做好高校图书馆读者工作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相似文献   
42.
女性形象是新都市文学构成的因素。新都市文学以独特的视角塑造了一系列新都市女性形象,展示了她们的风采,这些女性形象通过个人的艰苦努力,获得了相对独立的经济地位和自身人格的独立,同时又牺牲了本该属于自己的东西,甚至牺牲了爱情,在新都市女性亮丽的背后,藏掖着多少辛酸。她们正影响和创造着新的都市文化和文明,同时也重塑着自己。  相似文献   
43.
本文试图从女性主义视角略作解读,从环境、心理及变异行为等方面展示蘩漪这个独放异彩的成功的女性形象。  相似文献   
44.
诗学审美意象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章梳理了意象从卜筮—礼法—哲学—文学领域的历史生成和语义转换 ,界定了审美意象的词义层面 ,辨析了审美意象与物象、表象、形象的区别 ,从表现手法、感觉功能、物质属性三个逻辑起点 ,划分了诗学审美意象的类型  相似文献   
45.
王韬科学形象初探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作为早期维新思潮的代表人物之一———王韬 ,其在科学史上也是一位不容忽视的人物。他参加了数本科学著作的翻译与撰写 ,彻底推翻了“西学中源说” ;他还对科学教育作出了极大的贡献 ,如开设新式学校 ,学习自然科学 ,进行科学教育实践 ,并把科技作为他改革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 ,从而开启了维新改良的社会思潮 ,推动了晚清社会的历史发展。  相似文献   
46.
47.
国宴用瓷作为国家主场外交场合的重要物质媒介,具有塑造国家形象、传播民族文化的作用.以国宴用瓷为媒介的表征意指实践是一种多维度、多视角且能够以身体体验为基础的国家意志的生成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国宴用瓷通过象征、隐喻、借代的方式对国家形象进行表征,并通过"文本"符号续构、"空间"语境共构、"仪式"精神延续的方式达到对中国民...  相似文献   
48.
论文通过深入分析影响消费者购买意愿的主要因素,构建了消费者感知购买模型;通过问卷调查获取第一手资料,运用结构方程式模型,重点分析了日本的国家形象、日本汽车的功能属性及品牌个性对消费者感知日本汽车及购买行为的影响。在分析日本汽车品牌营销经验的基础上,提出中国汽车工业塑造强势品牌,消除中国制造的负面印象(即,低端产品、低质量、低价格)的对策及建议。  相似文献   
49.
将孔子从中国语境中剥离,放置在各种美国利益组织的关系网络之中,是19世纪末、20世纪初美国媒体政治类文章引证孔子的总体状况.身处改革年代的美国既希望变革国内政治,又志在树立承戢和堆护公正的国际形象.各类政治人物和评论者频繁提及孔子,或者批评现行政治与政策,或者诟病美国的外交和战争策略.如此建构的孔子形象与贬损中国的总体社会背景存在差异,既表明美国的实用主义特性,更说明孔子思想跨越时空的现实价值.  相似文献   
50.
明清时期,大量的外国人踏上中国的土地,他们获得了,前所未有的近距离、长时间观察中国的机会,写下了大量的对于中国政治、文化、社会生活和民族性格等方面之形形色色的感官、研究和评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