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80篇
  免费   13篇
  国内免费   7篇
民族学   3篇
人才学   1篇
丛书文集   67篇
理论方法论   10篇
综合类   218篇
社会学   1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2篇
  2022年   5篇
  2021年   5篇
  2020年   3篇
  2019年   4篇
  2018年   7篇
  2017年   5篇
  2016年   5篇
  2015年   10篇
  2014年   17篇
  2013年   14篇
  2012年   28篇
  2011年   22篇
  2010年   22篇
  2009年   18篇
  2008年   24篇
  2007年   13篇
  2006年   18篇
  2005年   14篇
  2004年   9篇
  2003年   13篇
  2002年   9篇
  2001年   4篇
  2000年   6篇
  1999年   7篇
  1998年   4篇
  1996年   3篇
  1995年   2篇
  1994年   2篇
  1993年   1篇
  1991年   1篇
  199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953 毫秒
91.
《俺答列传上》追溯明万历以前蒙古历史时 ,大量抄录前人著述 ,又把前后不同时期的史籍记载混合编辑 ,因此出现很多讹误 ,使用时应与该书所引用原书进行认真的对比和鉴别。  相似文献   
92.
胡渐逵 《船山学刊》1995,(2):215-221
二、校勘讹误 (一)、纠正讹字: 中华本有不少讹字,我校勘时,力求据各本及前人校勘记予以纠正。例如该本10页倒5行: 悉知其情而皆有以裁用之,大以体天地之化,微以备禽鱼草木之几,而泥草虫之忧乐乎? 我校勘时,据各本改末句的“泥”为“况”,作“而况草虫之忧乐乎?”(见岳麓本310页末行)// 又如中华本19页末行: 不才而忮,其忮也忍;不才而求,其求也淫。幸而济者有矣,而天下贱之。才而忮,忮而终有不忘;……  相似文献   
93.
范兆飞 《兰州学刊》2005,(6):238-240
晋文帝司马昭存废长立幼之心,埋下晋武帝与齐王攸斗争的祸根.西晋开国之初就酝酿着晋武帝维护血脉传承与齐王攸觊觎皇权的激烈斗争,这是西晋政治发展的暗流,若隐若现.齐王攸之死存在可疑之处,极有可能是晋武帝所为.文章同时指出中华书局点校本<晋书>校勘记所没校出的一处错误.  相似文献   
94.
《古代汉语注释商榷》(下简称《商榷》)一书的出版,对古汉语、训诂学教学有着重大意义。然而该书中尚有一些不足之处:王力先生主编的《古代汉语》的注释本来不误而误驳;王先生未注而《商榷》误注;王先生注释欠妥,《商榷》的注释也待商。另,《商榷》中排版或引书上有错误。  相似文献   
95.
校雠琐谈     
作为一种重要的编辑手段,校雠(校勘)活动在传统的文献整理和学术研究中一直占据着主体地位,有关其源流派别、体制要求、原则策略、方法技巧及其因革变化的历史梳理和理论探讨促成了校雠学的确立和发展。本文通过对校雠的义界、源流、方法、手段、类型、目的及其相关史实的甄录与解说,简要阐发了传统校雠学所一贯秉承的去伪存真的精神内涵,并对照当下出版界所出现的某些编校劣习而稍加平质,旨在从校雠学传统内为当代的图书编辑活动寻取一种行之有效的文化资源。从长远看,这种取资不仅有助于矫革陋习,正本清源,同时也可使现代编辑工作渊源有自,取径得法,使现代图书业的发展有章可循,门户转宽。  相似文献   
96.
本文以近代回传中国的《玉篇残卷》及敦煌所出唐写本等材料引用《说文》条目与《说文》进行互勘.这些材料为清代许多校勘《说文》大家从未见及,故于校勘十分珍贵可证二徐之确者,亦可正二徐之误者,或解决前人悬而未决的问题,或证《残卷》等引书之误.  相似文献   
97.
本文以《太平广记》汪绍楹校本为底本 ,针对唐传奇校勘中一些有争议的问题 ,做了进一步探讨 ,并订正了几处文字与句读上的讹误  相似文献   
98.
类书因其独特的编纂方式 ,在辑佚、校勘古籍方面发挥着难能可贵的凭证作用 ,这对于继承民族文化遗产 ,服务传统文化研究 ,具有不可低估的重要意义。由于类书本身的历史局限性 ,在利用类书进行辑佚校勘工作时 ,应对其凭证作用持严谨的科学态度 ,以确保辑佚校勘的质量。  相似文献   
99.
朱彬是清代扬州著名学者之一,其代表作《礼记训纂》是清代学者研究《礼记》的代表性著作之一。该书保存了古人研究《礼记》的精华,汇聚了乾嘉学派的考据成果。该书运用考据方法辨明了原文和旧注的舛误,在文字训诂和校勘方面作出了重要贡献,为《礼记》的传承和研究提供了一个新的起点。  相似文献   
100.
段玉裁的《说文解字注》 ,在引用、论及《释名》时 ,对该书进行了多处校释 :以明刻吴王官本为底本校正其文字 ;对《释名》的解说结合《说文》予以阐释或评述。段氏的校释虽时有疏失 ,但精当之处甚多 ,为我们留下了一份研究《释名》的宝贵资料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