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90篇
  免费   8篇
  国内免费   1篇
管理学   1篇
民族学   5篇
人才学   1篇
丛书文集   64篇
理论方法论   19篇
综合类   197篇
社会学   11篇
统计学   1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5篇
  2022年   3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3篇
  2019年   7篇
  2018年   2篇
  2017年   2篇
  2016年   5篇
  2015年   12篇
  2014年   13篇
  2013年   8篇
  2012年   12篇
  2011年   16篇
  2010年   33篇
  2009年   22篇
  2008年   25篇
  2007年   22篇
  2006年   19篇
  2005年   15篇
  2004年   18篇
  2003年   12篇
  2002年   14篇
  2001年   6篇
  2000年   6篇
  1999年   7篇
  1998年   2篇
  1997年   3篇
  1996年   4篇
  199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9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51.
新月派受到中国传统文论的影响,体现出对古典诗论的自觉追求,即一方面提倡新诗的格律化,接续了白话诗出现后一度被隔断的格律诗的诗歌传统;另一方面,强调理性节制情感,恢复了以含蓄蕴藉为美的古典美学原则.这不仅是对"五四"白话诗和自由体诗的反拨,也是对传统诗歌理论的继承和现代语境下的创新.  相似文献   
52.
唐代道教兴盛,留下了大量的道教组诗。内容涉及道观场景、导引服气、炼丹服药、研习经书、斋醮仪式、道俗交往、女冠生活等方面,其中展示道教修炼理论的部分最有特色。异乎世俗生活的题材和神秘莫测的境界,增添了道教诗歌的神秘感。而组诗特有的包容性又使道教重视生命、渴望长生的好生意识和享乐主义得到了全面展示。  相似文献   
53.
佛家认为世间一切无常.用变与常估量世间万物,"变"显而易见,"常"难以指认.要辨析新诗的"变"与"常",不妨将其置于新诗发展史中考量. 诗歌之"常"是诗歌与其他文类相区别的特征,也可视作诗歌写作者的共同倾向,或是在一定时间内具有稳定性的诗歌特性,写作者或接受者普遍遵从的一种写作规则或标准,在此简称诗道."变"则是对常规写作的一种解构,或曰革新性写作.  相似文献   
54.
闻一多对杜甫在人格和艺术技法上进行了有意识的继承,并实施了成功的现代化转换.闻一多成为了中国新诗发展史上的现代杜甫,成为了影响深远的爱国诗人和新诗革新家.对于新诗如何在寻求新变中接通与中国诗歌的几千年之常,闻一多的实践具有诗学价值和现代意义.  相似文献   
55.
本文分析了清人施鸿保《读杜诗说》针对仇兆鳌《杜诗详注》叶音改读的十余条考辨,指出《杜诗详注》多用叶音改易平仄以就律,一方面导致注音错误颇多,另一方面导致其所注"一作某"往往无本可据,徒增分歧。  相似文献   
56.
陶渊明对于咏史诗主题、思想、体式等方面都有着非常重要的贡献:首先,陶渊明结合自身的思想和生活实际,在咏史诗中大量歌咏隐士和贫士,为后世树立了写作典范。其次,通过咏史诗的创作,挖掘和拓展了士人安身立命的精神内涵,进一步推动了由立功向立名的转变。最后,他完善了咏史组诗的篇法和章法结构,为后世的咏史组诗发展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57.
六言必以节奏的整合才成为稳定的句式,这是确定六言句式与六言体诗起源的依据,所以不能追溯为《诗》中六言散语,也与《骚》语六言不侔。六言句式出于汉乐府,建安时始有文人创制,以五句而每句押韵的组诗形式为常。六言与五、七言在齐梁同时接受声律规范,始有隔句用韵相对,从而形成六言格律的雏形。但六言以三个双音节奏不能导致五、七言律体各联的粘连,因而不具严格的格律规范,按其平仄交替之理可推四式。由于六言不具单音节以为著力锻炼,所以造语必以自在为尚,这是衡量六言体诗高下最为重要的标准。  相似文献   
58.
学术的生命在于百家争鸣.要解决新诗形式的理论问题,只有一个办法展开讨论.吕进先生说"有如散文的基础是内容,诗的基础是形式."[1]没有诗的形式,也就没有了诗人与读者沟通的桥梁.新诗多数不受欢迎,主要是因为它们还不成形.因此,如何认识新诗的形式问题便成了发展新诗的矛盾焦点.丁鲁认为,片面发展自由诗的中国新诗,正处于迷茫的困境之中.其根源主要在于"内容决定形式"的机械论没有得到应有的批判.因此,当前新诗一切问题的突破口,就在于加强格律诗的理论研究与实践,除此以外别无其他出路.黄淮、周仲器认为,格律诗中的"自律体"与"共律体"具有不同的艺术特征,前者是"一诗一律",后者是"千篇一律"."自律体"与"共律体"的矛盾运动是中国格律诗发展的内在动力.当下新格律诗的"自律体"与"共律体"的继续创新并互动演变,必将迎来中国诗歌形式的第三次伟大变革,实现中国诗歌的真正复兴.万龙生认为,戴望舒对于诗中的音乐性曾经有过偏颇、极端的认识,而且在自己的创作中予以贯彻;但是,他后来对那种意见作了修正,并且在创作中实现了向音韵的回归.这一过程,证明了音韵的魅力以及音韵对于诗的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59.
耶律铸边塞诗论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诗歌史上耶律铸算不上大家,但他的边塞诗创作却占有重要地位。他歌颂忽必烈安边定塞的功德业绩,赞美出征将帅的强大威势与英雄气概,流露出对天下一统疆域辽阔的大元王朝的热爱之情和自豪之感。他把边塞诗反映生活的范围由长城一线至西域扩大到塞上草原和漠北腹地,成为蒙元王朝入主中原后第一位歌手。艺术上,耶律铸边塞诗清丽流畅,富有诗趣,开创了七绝组诗加注的边塞诗体新形式,对后世边塞诗发展有着直接而重要的影响  相似文献   
60.
艾青早期诗歌追求散文美,排斥音乐性;其中后期诗歌自觉追求音乐性,出现了格律化倾向,对早期诗歌的自由化和散文化之弊进行了反拨.这标志着艾青诗歌形式意识的自觉,也标志着诗人对中国诗歌音乐性传统和含蓄蕴藉的传统抒情方式的部分回归和继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