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9篇
  免费   2篇
民族学   2篇
人才学   1篇
丛书文集   8篇
理论方法论   2篇
综合类   29篇
社会学   9篇
  2023年   2篇
  2016年   2篇
  2015年   3篇
  2014年   6篇
  2013年   3篇
  2012年   3篇
  2011年   4篇
  2010年   3篇
  2008年   6篇
  2007年   6篇
  2006年   3篇
  2004年   2篇
  2003年   2篇
  2002年   1篇
  2001年   3篇
  2000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5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96 毫秒
21.
作为政治话语的“民族形式”落实到文艺界,既包含一般理论问题,又包含具体的现实诉求:以理论上的“民族形式”指导实践,为创作提供具体方向。十七年时期,以《梁祝》为代表的民族化典范之作,从表面上看是对“民族形式”的延续,实际上完成了西方形式的运用与再创造。对“民族形式”理论下的创作实践进行问题谱系的延伸,有助于我们反思“民族形式”这一范畴的现实意义,为重新认识十七年时期艺术发展的现代进程提供了新视域。  相似文献   
22.
王蓉 《现代交际》2010,(4):57-58
梁祝传说起源于1600多年前的东晋宁波,它的传播大体经历了萌芽产生、发展定型、演变创新三个阶段。情节由简到繁,艺术形式、主题思想等也随着它的流传而不断变化。本文试图探究梁祝传说的渊源,初步梳理其演变轨迹及传播情况,并进行简要分析,进而展示梁祝传说的独特魅力。  相似文献   
23.
文章概要介绍了“梁祝”故事在东南亚、朝鲜诸国的传播及影响,并建议从比较文化角度对此进行研究。  相似文献   
24.
试论女书唱词《祝英台》与壮剧《梁祝》的文化差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民族的强弱态势、民族性格以及文化传播主体、途径、方式的不同导致了女书唱词《祝英台》与壮剧《梁祝》的文化差异 ;强烈的女性意识是女书唱词《祝英台》最突出的文化表征  相似文献   
25.
川剧《柳荫记》被普遍看作是对《梁山伯与祝英台》的改编,但其“化鸟”结局引发了褒贬不一的评论。文章从川剧《柳荫记》的剧本内容、剧本发展、考古发现、田野调查四个维度综合研究了其“化鸟”不“化蝶”的铺排、沿袭、必然和缘由,揭示出川剧《柳荫记》“化鸟”结局具有的独特文化内涵。  相似文献   
26.
"八十岁的年纪,六十岁的模样,四十岁的工作量,二十岁的心态。"开心才能不"变脸"走进音乐家何占豪的书房,除了一架陈旧的钢琴和书架上塞满的唱片外,最引人注目的,是写字台上竖立着的电脑显示屏。何占豪解释说,那是为了方便在电脑上编辑乐谱设计的。81岁  相似文献   
27.
荐书录     
《中外书摘》2014,(5):60-60
“梁山伯与祝英台”的凄羡爱情故事广为流传,这古老动人的传说,传递出人们对自由、幸福生活的向往,1958年,何占豪、陈钢以这个家喻户晓的民间故事为背景,创作出了小提琴协奏曲《梁山伯与祝英台》,自问世以来,《梁祝》被改编成多种版本,赢得了无数知音。  相似文献   
28.
29.
本文建立在广泛的田野调查的基础之上,对梁祝传说的价值和魅力所在进行了新的探索与解读。“化装游学”、“同窗情生”、“合冢化蝶”的生死恋三部曲,正透视出了当地女性对理想婚姻爱情内涵的知识诉求,民间对婚姻自主追求的婚约模式和民众生生不息、无穷幻化的生命意识。  相似文献   
30.
覃澈 《东西南北》2014,(18):52-54
在先后经历了数次生死大考与一系列集资、收购和破产等事件后,身心疲惫的宋卫平最终选择了放弃,这场绿城罗生门也终于走向了自我终结。2014年5月23日下午,杭州黄龙酒店,融创收购绿城新闻发布会现场。比原定时间整整晚了3个小时后,一脸疲容的宋卫平终于出现在了外界视线当中。在一曲伤感的《梁祝》烘托下,身着黑色外套的他缓慢走向主席台,一言不发,神色肃穆。甫一坐下,宋卫平便从主持人手中接过话筒,但却欲言又止。最终,他深吸了口气,将话筒递给了身边的老搭档,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