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70篇
  免费   20篇
  国内免费   2篇
管理学   2篇
民族学   5篇
丛书文集   282篇
理论方法论   16篇
综合类   381篇
社会学   6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9篇
  2022年   9篇
  2021年   10篇
  2020年   14篇
  2019年   9篇
  2018年   13篇
  2017年   10篇
  2016年   12篇
  2015年   17篇
  2014年   45篇
  2013年   37篇
  2012年   41篇
  2011年   42篇
  2010年   48篇
  2009年   23篇
  2008年   46篇
  2007年   41篇
  2006年   37篇
  2005年   32篇
  2004年   40篇
  2003年   24篇
  2002年   30篇
  2001年   33篇
  2000年   19篇
  1999年   12篇
  1998年   11篇
  1997年   10篇
  1996年   3篇
  1995年   4篇
  1994年   3篇
  1993年   1篇
  1991年   3篇
  1990年   1篇
  198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69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59 毫秒
31.
近日,我以师友之间的关系,采访了萧兵,要他谈一谈学术经历和想法。虽然还不是"法拉奇式提问",可也够"不敬"的了。目的在于尽量保存真实。——周游周游(以下简称周):您才上过高中一年级,不到15岁就当了兵,怎么搞起学术来了?  相似文献   
32.
33.
屈原名作《离骚》虽然文辞华美,但是诗中"游仙""求女"这两部分内容的出现却与诗歌前文所要抒发的愤懑之情不甚契合,令人费解。《离骚》中的"游仙""求女"内容并非是诗人有意虚构的情节,而只是记述自己某种不自觉产生的幻想。这些幻想时常萦绕在诗人脑中,挥之不去,以致巫学功底深厚的屈原对其产生了宗教神学的误读,自以为谪仙下凡辅政,若假以法术,死后灵魂定能重归仙界,故而选择了在吉日投水而死,既是悲愤殉国,亦为水解化去,弃世登仙。同时,藉由对屈原的成仙努力的分析,可以看到在先秦时期原始宗教观念中已经形成了建功升仙、遇仙增寿、尸解化去三种成仙模式。  相似文献   
34.
从日中比较角度谈日本学者的中国古代文学研究方法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日本学者家井先生继承赤冢忠先生的学说并加以批判性、实证性的发展 ,从而对《诗经》的《风》、《雅》、《颂》以及“兴”提出了新的理解。石川三佐男先生在楚辞研究中 ,采用了把战国秦汉时期长江流域、楚地等出土的考古资料与《楚辞》诸篇进行比较研究这一前所未有的方法。通过这种方法可以开拓出仅靠文献资料和文献学不能进入的领域。石川先生的《楚辞》研究 ,是以他在二松学舍大学研究生院攻读时 ,在赤冢忠博士指导下所学到研究《诗经》、《楚辞》的方法为基础的。石川先生的研究与赤冢忠博士和其他楚辞研究者的方法截然不同的是 ,他运用了马王堆汉墓出土的“帛画” ,并特别重视长江流域和楚地出土的考古资料。  相似文献   
35.
汉赋“受命于诗人 ,拓宇于《楚辞》。”汉大赋铺张扬厉、结构宏大、语言华丽、句式工整 ,这种审美情趣和特点直接受楚辞的影响 ,故有“楚艳汉侈”之说 ;抒情赋以《楚辞》为模仿对象 ,具有抒情述志 ,注重音韵节奏而篇幅不长等特点 ,它直接脱胎于《离骚》、《九章》。一方面是因为统治者需要歌功颂德 ,文人以辞赋创作作为进仕的手段 ;另一方面文人生活的困顿与挫折 ,诸多悲剧性的人生遭际 ,需要以辞赋写志抒情 ,楚辞也始终在赋家创作中起影响作用。以司马相如《天子游猎赋》为代表的以描写皇宫帝苑和帝王巡狩游宴为主要内容的汉大赋得楚辞之形 ,以贾谊《吊屈原赋》为代表的以抒写个人情志为主的抒情赋得楚辞之神 ,二者对楚辞各取所需而面目各异  相似文献   
36.
本文分三个部分论王夫之的《楚辞通释》 :一是其选篇原则。王夫之将那些能体现爱国忠君思想 ,并具有楚辞风格的作品入选 ,目的是“广三楚之遗风” ;二是“以意为主”的作品论析 ,注重联系屈原的情感、经历 ,以及他所处的时代背景来阐释作品的思想内容 ,“达屈子之情于意言相属之际” ;三是“认理唯真” ,“脚踏实地” ,虽不刻意于文字训诂 ,但对字句的诠释颇有独到之处。诠释楚辞而不自觉地将自己复杂的思想情感流露出来 ,这是“文字狱”盛行之时 ,王夫之表达思想情感的一种形式选择  相似文献   
37.
文章认为,“祖骚宗汉”实质上是元人不满于律赋的偏尚俳偶与文赋的倾于理趣,却又缺少情感或藻彩而提出的一个辞赋革新的口号。在这面旗帜下,元赋作家学习楚辞,宣泄失志之悲,驰骋想象,展开入地升天的描写;也学习汉赋的颂美皇家和铺陈讽谏。这些努力强化了元赋的抒情性和生动性,复兴了古赋的宏大气势,使之获得较高的文学价值,并奠定了明清辞赋以古为主的格局。元赋的不足是思想境界稍欠高迥,也缺少全新的创造。  相似文献   
38.
田碧英 《科学咨询》2007,(18):35-35
中国的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滋养了古老而璀璨的中华文明。上自《诗经》《楚辞》,下到《红楼))《西厢》;上有孔孟屈原,下有程朱、王国维;先有“家天下”“仁政”思想,后有“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爱国情操;先有文学上新乐府运动、古文运动,后有政治领域维新变法运动;还有文学上的现实主义、浪漫主义;诗歌体裁方面有山水田园边塞;思想领域有出仕人仕;还有我国特有的茶文化、酒文化、竹文化、扇文化、服饰文化、民俗文化等等。面对如此众多而丰富的文化,如何在我们高考作文中彰显,从而蓄足文化内涵的底蕴呢?  相似文献   
39.
四型屈原论     
屈原研究中出现的诸多凿枘之处 ,概由于历史上客观存在着四种型态的屈原 ,即历史真实的屈原 ,政治斗争中的屈原 ,民间信仰中的屈原以及文化精神中的屈原。对四型屈原的分析与评价是解答屈原研究中“千古之谜”的钥匙。屈原学研究需要一种宽容的心态与深入“彼在”的精神 ,借鉴与倡扬应该切合实际 ,为我所用 ,这才能体现屈原的真正的文化精神  相似文献   
40.
楚辞与诗经这两种文学样式在后代的发展命运实在是大相径庭。寻绎楚辞为何迅速消亡的根源,不但可以从侧面回答有关屈原、屈作的诸多重大问题,还可以在文学发展的规律方面给我们以启示。楚辞之所以在汉代消亡,首先是汉代的客观环境不利于楚辞的生长;再就是屈原之后的楚辞作家不注意吸收民歌的营养,不善于借鉴民间的创作,因此楚辞的表现艺术得不到丰富与发展,其生命力日渐衰竭;而楚辞创作的后续作家们进行文学创作时所选择的题材过于狭窄,又囿于传统模式,一味仿效屈作,则更将楚辞推向了绝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