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49篇
  免费   1篇
  国内免费   1篇
管理学   10篇
劳动科学   3篇
民族学   39篇
人才学   11篇
人口学   1篇
丛书文集   69篇
理论方法论   17篇
综合类   224篇
社会学   76篇
统计学   1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7篇
  2022年   8篇
  2021年   3篇
  2020年   6篇
  2019年   7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10篇
  2016年   17篇
  2015年   8篇
  2014年   33篇
  2013年   23篇
  2012年   30篇
  2011年   58篇
  2010年   60篇
  2009年   39篇
  2008年   48篇
  2007年   20篇
  2006年   15篇
  2005年   10篇
  2004年   18篇
  2003年   10篇
  2002年   10篇
  2001年   3篇
  2000年   3篇
  1999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45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93 毫秒
441.
卢悦 《东西南北》2009,(6):31-31
我代表了那时人们的心态,比较放松,比较乐观,也比较普通,谁也别想教育谁,大家都是平等的。  相似文献   
442.
李建新的演艺生涯可清晰地分为前后两个十年。前十年,他坦言自己就是三流演员,没能掀起一点浪头来。后来总算上了道,表演渐入佳境,运气却不好,总是刚透出一点亮,就马上暗灭下去,成名这事似乎总是绕着他走。这十年,熟悉李建新的人都说,他早该火了。  相似文献   
443.
歌剧作曲家罗西尼(GioacchinoRossini)是19世纪上半叶意大利歌剧复兴的奠基人,他给人类歌剧史留下了宝贵的财富,但他又是一个具有传奇人生经历和多重性格的人物。本文就他的歌剧代表作品进行了分析,并就他后半生的40年中不再涉及歌剧创作领域提出了看法。  相似文献   
444.
威尔第是 19世纪意大利伟大的歌剧作曲家 ,他在继承意大利歌剧传统的基础上 ,从艺术创作的源泉与动力的革命性出发 ,构建了自己独特的艺术风格 ,取得了歌剧创作上的创造性的伟大艺术成就。  相似文献   
445.
陈瑾 《船山学刊》2006,(4):142-144
本文从欣赏歌剧《图兰朵》产生的审美心理体验出发,分析本民族传统文化定位对音乐审美心理体验的重要影响,并指出艺术的发展史也是欣赏意识和审美态度融合发展的历史。  相似文献   
446.
宫云湘 《理论界》2005,(11):169-170
文章认为贝尔格的歌剧创造了音乐史上的奇迹。文章对贝尔格的两部作品《沃采克》和《璐璐》进行了较详尽的探究。  相似文献   
447.
在2014年11月13日举行的第二届中国歌剧节闭幕式上,85岁高龄的著名歌唱家郭兰英神采奕奕地上台为大家演唱了她的经典剧目《一道道水来一道道山》.她委婉起伏、甜润清亮的歌声犹如天籁般流淌在大剧院的上空,台下的观众听得如痴如醉,还有一些人跟着她优美的旋律低声唱和,眼角泛出泪光. 一曲唱毕,台下掌声如雷,久久不散.郭兰英一次次地向大家鞠躬致谢,面带微笑地对观众说:"对不起大家了,我要向大家坦白一件事.80多岁的人真声演唱《一道道水来一道道山》,简直不可思议.我一定要跟大家说清楚,今天我放的是录音,但录音是我自己唱的."  相似文献   
448.
姚颖 《中国民族博览》2022,(16):182-185
高师音乐学专业人才培养,在中共中央全面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校美育工作的进程中,承担着中小学音乐师资培养的重要任务。本文以歌剧《茶花女》为例展开分析,论述了教师如何在“西方音乐史与作品欣赏”课程教学中引导、培养学生建立良好的歌剧思维。  相似文献   
449.
张羽 《社科纵横》2007,22(2):110
意大利歌剧经过了巴洛克时期、古典时期、浪漫主义时期、民族主义时期。在各个不同的历史时期,意大利歌剧也表现出了不同的特征与发展方向。本文以历史时期划分,阐述了意大利歌剧的产生与发展过程。  相似文献   
450.
伊恩·班克斯是英国当代“新太空歌剧”的重要作家,致力于在科幻叙事中表达对撒切尔政府新自由主义政治的左翼批判。在其代表作“文明”系列小说中,班克斯借鉴了兴起于科幻“新浪潮”时代的“批判性乌托邦”,刻画了一个物质丰裕、人人平等、没有压迫的左翼乌托邦,称为“文明”,而该系列的第一部小说《腓尼基启示录》为这一乌托邦奠定了基调。借此,班克斯提出了一种“后资本主义”或然可能性,这在1980年代末到1990年代“历史终结论”大行其道的语境下显得难能可贵。但是,文明所蕴含的左翼批判有其局限性,在乌托邦的表面下,文明在本质上更像一个哈特和奈格里所论证的“后现代帝国”。文明内部遵循“根茎式”、无中心的权力范式,很大程度上诉诸以智力与情感为基础的非物质劳动,并在与其敌人“艾迪兰”的战争中,体现了“帝国”对传统民族国家的同化和替代。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