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7755篇
  免费   767篇
  国内免费   182篇
管理学   2156篇
劳动科学   85篇
民族学   456篇
人才学   564篇
人口学   99篇
丛书文集   6051篇
理论方法论   1092篇
综合类   15190篇
社会学   2542篇
统计学   469篇
  2024年   169篇
  2023年   532篇
  2022年   523篇
  2021年   616篇
  2020年   591篇
  2019年   505篇
  2018年   257篇
  2017年   464篇
  2016年   627篇
  2015年   963篇
  2014年   1792篇
  2013年   1497篇
  2012年   1780篇
  2011年   1973篇
  2010年   1923篇
  2009年   2074篇
  2008年   2451篇
  2007年   1792篇
  2006年   1489篇
  2005年   1292篇
  2004年   1113篇
  2003年   932篇
  2002年   823篇
  2001年   771篇
  2000年   533篇
  1999年   314篇
  1998年   218篇
  1997年   193篇
  1996年   118篇
  1995年   92篇
  1994年   86篇
  1993年   63篇
  1992年   41篇
  1991年   36篇
  1990年   22篇
  1989年   15篇
  1988年   11篇
  1987年   6篇
  1986年   5篇
  1985年   1篇
  198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71.
本文通过对巴赫金话语理论的剖析,揭示了这一理论关于人的主体性和主体间性的哲学意蕴,阐明了它对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大意义。  相似文献   
172.
新闻传播者和新闻机构应当坚持动机和效果的统一 ,努力挖掘并实现新闻传播的正面效果 ,力求减少和避免它的负面作用。新闻工作者要有高度的责任感 ,不断提高思维的严密性。要讲究新闻传播的“度” ,在新闻的选择上 ,在各类内容的比例上 ,一定要加强宏观思考 ,加强宏观调控  相似文献   
173.
新世纪档案继续教育浅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档案继续教育的主要特点是全方位性。针对目前档案继续教育存在的缺乏宏观指导、统筹规划以及没有对继续教育资格的认定、继续教育还未制度化等问题,笔者提出了如下对策:健全我国档案继续教育的保障体系;引入竞争和激励机制;完善教育体系,改进教学方法;建立考核评估体系,制定档案继续教育证书制度。  相似文献   
174.
书法不是图画,不可能用具体形象来表现生命力,只能通过抽象的文字符号使之成为象征人格的生命,从而使接受者打破心理上静止的平衡状态,在信息流中涌起情感浪花,获得生命活力的美感。而要唤起生命活力,必须在文字符号的基础上,注入书家主体的生命意识,使字“变调”转换为有个性的情感符号,成为审美信息。  相似文献   
175.
文章从《庄子》理想人格的超越性、真实性与自然性、自由性和审美性三个方面阐述了其特点 ,并指出达到《庄子》理想人格的途径是“忘”、“守”。在此基础上 ,对《庄子》理想人格做了简要的评价。  相似文献   
176.
开发体验经济创造竞争优势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相似文献   
177.
本文说明语言信息的形式有表意作用,阐明语内意义的概念以及翻译语内意义的必要性,并从三方面论证可译的理论依据。结合语内形式在原语和译语中的语言、文化对应状况,探讨语内意义翻译的具体方法。  相似文献   
178.
对灵动性的追求是小说语言走向诗化的一个重要途径。进入 20世纪 80年代,小说语言在诗化的过程中呈现出前所未有的灵动性。如果说汪曾祺的小说语言是在和谐的美学理想的统率下营造诗的氛围,在“和谐”的氛围中飘动着一股士大夫式的淡雅、闲适与飘逸之气,显示出特有的灵动性,那么贾平凹、阿城、莫言、何立伟等人则是在语言的锤炼中酿造着诗意,闪现出灵动之美。  相似文献   
179.
180.
文学理论:从主体性到主体间性   总被引:56,自引:0,他引:56  
西方现代哲学、美学发生了由主体性到主体间性的转向 ,而中国古代哲学、美学本来就是主体间性的。在 80年代确立了主体性后 ,新世纪的中国文学理论应当开始主体间性的拓展。主体间性文学理论突破了认识论的局限 ,不是把文学活动看作主体对客体的认识和征服 ,而是看作主体间的共在 ,是自我主体与世界主体间的对话、交往 ,是对自我与他人的认同 ,因而是自由的生存方式和对生存意义的体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