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7756篇
  免费   767篇
  国内免费   182篇
管理学   2156篇
劳动科学   85篇
民族学   456篇
人才学   564篇
人口学   99篇
丛书文集   6051篇
理论方法论   1092篇
综合类   15190篇
社会学   2543篇
统计学   469篇
  2024年   169篇
  2023年   532篇
  2022年   524篇
  2021年   616篇
  2020年   591篇
  2019年   505篇
  2018年   257篇
  2017年   464篇
  2016年   627篇
  2015年   963篇
  2014年   1792篇
  2013年   1497篇
  2012年   1780篇
  2011年   1973篇
  2010年   1923篇
  2009年   2074篇
  2008年   2451篇
  2007年   1792篇
  2006年   1489篇
  2005年   1292篇
  2004年   1113篇
  2003年   932篇
  2002年   823篇
  2001年   771篇
  2000年   533篇
  1999年   314篇
  1998年   218篇
  1997年   193篇
  1996年   118篇
  1995年   92篇
  1994年   86篇
  1993年   63篇
  1992年   41篇
  1991年   36篇
  1990年   22篇
  1989年   15篇
  1988年   11篇
  1987年   6篇
  1986年   5篇
  1985年   1篇
  198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201.
乐毅《报燕惠王书》和诸葛亮《出师表》,都是在国家处于危难时刻,上书给后主的。因作者经历与写作背景的相似性,文体与上书对象的共同性,两篇文章表现出了惊人相似的情感;又因写作目的及作者的身份、处境的不同,二文在选材重点及语言风格上也表现出了明显的不同。  相似文献   
202.
鲁迅的诗歌同他的杂文一样,是匕首和投枪。鲜明的政治主题,特殊的社会效应,除了缘于作品的思想因素外,从美学意义上说,鲁迅诗歌融和了清峻刚健的风骨美、朴质炽烈的情感美、精幽致雅的文采美三种重要的审美特征,产生了极高的审美价值  相似文献   
203.
本文论述了华文作家曾沛的短篇小说集《行车岁月》的两大特色:一、塑造众多小人物形象,反映深广的社会现实,具有较高的认识价值和教育作用。二、以人物情感线结构作品,并运用多种手法刻画人物。主要手法为:剪裁别致、视角多变、技巧多样(制造悬念、误会巧合、情节反转、放射组合、时间推移顺理成章、参照对比引人深思等)、语言简洁明快,蕴含人生哲理。《行车岁月》是一部反映大马社会现实,揭示人生真谛的力作。  相似文献   
204.
本文研究一类具有交系数和多偏差的一阶非线性中立型微分方程解的渐近性与振动性  相似文献   
205.
在政治教学中,如何有效地培养学生的兴趣,提高教学效果?我认为,关键是要抓好以下四方面:  相似文献   
206.
本文根据分子结构的特点,借助图论探讨了正烯烃的沸点与分子结构的关系,提出了一个具有一定结构基础的定量关系。对40种正烯烃的计算结果表明,沸点计算值都接近实验值,平均误差仅0.054%。  相似文献   
207.
208.
1997年以来,我国的货币政策在经济增长中起到了一定的作用,但也存在一些失效,主要表现在利率机制、准备金政策、公开市场业务等方面存在缺陷。因此,必须不断完善我国的货币政策,以便更好地为经济增长提供政策指导。  相似文献   
209.
师生关系一直以来都是教育学研究领域的一个基本问题。本文认为主体间关系是师生关系的本质属性,主体是指具有社会性的、从事着认识和实践活动的现实的个人,主体性是主体与客体发生关系所表现出来的以"我"为中心的能动性、占有性,主体间性是不同于主体性的、在教学中以师生共同面对的客观事物和认识对象为依托的教师和学生之间的关系的规定性。交往是师生主体间关系存在的前提和基础,同时也是主体间关系的核心,师生间建立主体间关系有利于教师和学生单个个体的成长和发展,只有主体间性才能还给学生真正的主体地位。  相似文献   
210.
《上海科学生活》2003,(3):72-74
在中国社会的历史长河中,关于人的性和性能力,曾长时期是一个极端隐私、讳漠如深的问题,公开场合,人们对此话题尤恐避之不及。而被嘲讽或斥责为性无能,也意味着莫大的侮辱。但是今天,随着人类社会的文明进步,人们对性的认识越来越客观,对待性的态度也日趋理性和宽容。社会不再视性为洪水猛兽,对涉及性的问题也不再回避。由此,因性而起的争议与纠纷也在社会生活和司法实践中日渐增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