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38篇
  免费   11篇
  国内免费   3篇
管理学   42篇
劳动科学   2篇
民族学   19篇
人才学   5篇
丛书文集   137篇
理论方法论   21篇
综合类   283篇
社会学   33篇
统计学   10篇
  2024年   4篇
  2023年   12篇
  2022年   7篇
  2021年   5篇
  2020年   12篇
  2019年   7篇
  2018年   6篇
  2017年   5篇
  2016年   18篇
  2015年   18篇
  2014年   50篇
  2013年   27篇
  2012年   30篇
  2011年   32篇
  2010年   39篇
  2009年   31篇
  2008年   60篇
  2007年   39篇
  2006年   28篇
  2005年   29篇
  2004年   18篇
  2003年   11篇
  2002年   12篇
  2001年   10篇
  2000年   11篇
  1999年   6篇
  1998年   5篇
  1997年   3篇
  1996年   5篇
  1995年   3篇
  1994年   1篇
  1993年   1篇
  1992年   1篇
  1991年   3篇
  1990年   1篇
  1988年   1篇
  198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55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34 毫秒
221.
辛亥革命时期,女学和女权作为备受热议的话语引起了人们普遍的关注,那么从两者的关系来说,到底是女学优先还是女权优先?论争双方围绕谁先谁后展开了激烈的争论,最终以复女权必以教育为预备为结果结束了论争。这场论争不仅促进了澄清了认识,明确了目标,而且促进了妇女解放的进程。  相似文献   
222.
随着社会的发展,刑法典中的行政犯罪不断增加,行政违法行为也在不断增多。行政犯罪和行政违法行为是两种性质不同的行为,由此导致评价的不同和法律责任的不同,关涉罪与非罪的界限,因而两种行为的界分显得非常重要。应坚持保障功能和保护功能相协调以及公正和效率兼顾的界分原则,把握以危害程度的轻重为基础、以行为违法类型的不同为必要补充的具体界分标准,对行政犯罪与行政违法行为进行合理的界分。  相似文献   
223.
胡适的早期诗歌创作,具有三种布局白话诗、白话词、白话曲.他的文学创作基本上和他的早期诗学理论相符合.结合胡适的早期诗歌和诗学,可以发现他的理论主张并非是对传统诗学的完全反叛,它实质上是晚清"诗界革命"的延续和发展,对新诗理论的构建有铺路之功.不过,胡适的早期诗学理论也有与"诗界革命"不同的地方,比如提倡白话文学为正宗,激进地批判了传统诗词的地位及其艺术价值.这些不同之处来源于胡适的文学进化论观念.  相似文献   
224.
马克思主义原典文艺学具有极其明显的知识综合特征,在经历了20世纪的文艺学历史风云和知识视界之后,要想马克思主义文艺学在21世纪得以发展,就必须对整个20世纪进行知识综合,尤其是进行文艺学知识综合。   相似文献   
225.
印度最早的《吠陀》经典中的神话,显出了鲜明的印度特色,首先体现在天地空三界之神与印欧其它神话比较起来显出了印度特色,其次,天神的演进,从达尤斯到伐楼罗到因陀罗,显出鲜明的印度特色同,最后印度神话显出了四个特点:一是神的形象是在印度式的关联网中出现的,二是实全性和变化性的统一,三是变化具有印度型的特点,四形成了印度文化的化身特点。  相似文献   
226.
“诗界革命”的起点、发展及其评价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诗界革命”是近代资产阶级文学革新运动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中国诗歌迈向近代化的开端。早在“诗界革命”这一口号未正式提出前,近代诗坛已呈现出变革的趋势。“诗界革命’的起点是“新学诗”,中间经过了“新派诗”、“潮音集”和“新体诗”几个阶段。“诗界革命”作为近代诗坛上的一次革新思潮,不能仅仅局限于资产阶级维新派的范围内,也应包括“南社”中的部分诗人和资产阶级革命诗人秋瑾等。  相似文献   
227.
隐喻的研究十分古老,亚里斯多德时期被划为修辞学范畴.20世纪70年代,隐喻和认知结合起来在语言学界掀起了一场隐喻和认知关系的研究热潮,引起了认知科学、语言学、心理学、哲学几大领域的极大关注.语言学界对于隐喻的研究主要停留在域的映射和概念的整合方面.哲学界对于隐喻的研究则集中于意义偏离和指称的运作.文章试图对哲学角度的隐喻研究做一个分析,以期为语言学界对隐喻的研究拓展一点视野.  相似文献   
228.
班俊义 《中华魂》2014,(1):52-54
正侯伯宇,西北大学现代物理研究所原所长、教授,我国著名理论物理学家,国家级有突出贡献专家,博士生导师,中国共产党的优秀党员。他于2010年10月6日因病去世,享年80岁。我与表哥侯伯宇仅见过一次面,那还是上世纪80年代末,我在舅舅、时任全国政协副主席侯镜如身边任专职秘书时。他来北京开科技学术会议,顺便来看望父母亲。我们只交谈了一会儿,时间虽短,他却给我留下了亲  相似文献   
229.
论现代人的三类生死问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如果说,当代社会中人生的问题在不断地获得解决的话,那么,人死的问题则越来越解不开,甚至于越来越说不清道不明了。特别是对现代人所遭遇到的三类主要的死亡问题——死亡的标准问题、器官移植问题和安乐死的问题,更是众说纷纭。提升现代人的死亡品质,也即是提升现代人的人生品质,本文对现代人三类主要的死亡问题作一探讨,以期达成共识。  相似文献   
230.
正莫言夺得诺贝尔文学奖所引发的议论方兴未艾。不管对莫言作品的评价存在多少分歧,但在中国文学终于赢得世界的青睐这一点上,人们似乎毫不费力地就达成共识。长期积压的中国文学"诺奖情结"一朝释放,勤快的文学研究者立马就把中国文论走向世界的问题提上了日程。显然,中国文学、中国文论都是颇具宏大意味的语汇。在不同的使用者那里,往往有不同的所指。因此,有必要深入追问的是:中国文论的具体内涵是什么?走向世界的追求有哪些不同的境界?其中又有怎样的问题?它走向世界的动力来自哪里?它又凭借什么优势走向世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