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94篇
  免费   16篇
  国内免费   4篇
管理学   11篇
劳动科学   1篇
民族学   9篇
人才学   6篇
人口学   2篇
丛书文集   149篇
理论方法论   32篇
综合类   362篇
社会学   41篇
统计学   1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4篇
  2022年   9篇
  2021年   9篇
  2020年   12篇
  2019年   10篇
  2018年   5篇
  2017年   6篇
  2016年   15篇
  2015年   24篇
  2014年   40篇
  2013年   37篇
  2012年   32篇
  2011年   43篇
  2010年   64篇
  2009年   46篇
  2008年   45篇
  2007年   45篇
  2006年   29篇
  2005年   32篇
  2004年   23篇
  2003年   21篇
  2002年   13篇
  2001年   16篇
  2000年   13篇
  1999年   6篇
  1998年   5篇
  1997年   3篇
  1995年   1篇
  1992年   2篇
  1988年   1篇
  193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61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51.
鲁迅笔下阿Q之死的“仪式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阿Q是个“问题人物”。鲁迅刻意描述阿Q之的“仪式感” ,不仅是为了在艺术上终结这个“问题人物” ,更是为了使“阿Q”彻底成为关于人的存在问题的艺术哲学思辨的符号。  相似文献   
152.
当经营环境急剧变化时,客观上要求民营企业调整原有的组织形态、管理模式和运行机制等,以增强适应市场和环境变化的能力,这时变革就成为民营企业主要的选择方式.然而,在民营企业的变革实践中,总是存在着各种阻力和冲突,严重影响变革目标的实现.统计显示,面对变革,通常只有20%的员工全力支持、50%的员工持中立态度、30%的员工则报以抗拒态度,由此带来的冲突使得一个个美好的变革方案胎腹中.  相似文献   
153.
帕特里克·怀特的短篇小说《一杯茶》延续了怀特一贯关注"悲惨的生活闹剧"的这一"积念已久的执着",通过人物萦绕心头的孤独感、对爱情的无助渴求以及对孤独的挣扎摆脱,反映了人类爱欲的破坏性倾向,揭示社会变革对人心灵的冲击。一杯茶象征生活,经历了"爱"到"爱生"的人性倾向的破坏和再生的过程,人终将顿悟生活的真谛。  相似文献   
154.
<正>4岁男童被歹徒扔在荒郊野地里两天一夜,面临伤重、恐惧、饥饿、寒冷、迷路的重重威胁,他的命运如何?2012年2月27日早上10点,在云南省宜良县辣妹子酒店附近,4岁男童张小宝抱着遥控器玩电动车。一个40多岁的男人走到他面前,拿着一本《喜羊羊与灰太狼》故事书,笑着向他招手。张小宝开心地朝"叔叔"奔过去。他不知道,自己这一去竟是九一生……  相似文献   
155.
尼采宣布了“上帝亡”,目的是为超人的诞生和新的价值体系的建立扫清道路。上帝已,随之形而上学的传统价值体系也崩溃了,理性、信仰、科学失去了根基。悲观和虚无主义的观念开始蔓延。为了挽救现状,尼采宣告了超人的存在,并用权力意志武装超人,使他担当起重估一切价值的重任。  相似文献   
156.
"人之"是福柯"作者之"的逻辑起点,随着现代知识型的废除和新知识型的诞生,作者终将与人一起亡.作者功能是福柯作者理论的核心概念,集中体现了一个社会里某些话语存在、流通和运作的特征.作者是话语实践复杂运作的产物,作者形象及其含义在不同历史时期会园文化传统和话语形构的改变而改变.福柯改变了关于作者的提问方式,从"谁是作者"转向了"什么是作者",从而开辟了作者理论的广阔空间.  相似文献   
157.
天籁与野草     
鲁迅是不大喜欢庄子的,小说《起》充分表达出了这一点,其中的冷嘲甚至带着些许轻蔑,这当然是那个时代的锥心之痛使然。其实,庄子同样处在一个有着锥心之痛的时代,所以庄子与鲁迅同样是以“冷”的面貌呈现给世人的,与他们的心灵是炽热的一样。庄子与鲁迅同样是不世出的人类精神的独行者,庄子心中的“天籁”与鲁迅心中的“野草”正一脉相承.塑成了中国人的精神世界中一个的独特纬度。  相似文献   
158.
魏骅  尤吾兵 《学术界》2012,(11):65-73,283
亡恐惧是人类的本能表现,而我们民族强烈的亡恐惧更多是传统儒家文化塑成的。"恶、讳、慎、哀"是传统儒家文化对亡认识的四个维度,而这又使儒家文化在生问题上凸显出"喜生厌"的伦理性格,也就是主要在这种生伦理文化观的影响下,造成了我们民族对待亡的强烈恐惧心理。  相似文献   
159.
目前可见的中国月亮神话主要有两类:常羲生月和嫦娥奔月。这两类月亮神话在月神名称、神话内容、思想观念,都有很大差别。但学界认为常羲和嫦娥是同一位月亮女神在不同时期的名字。据笔者见到的资料,学者还未专门从神话学角度解释常羲生月如何转变为嫦娥奔月,也未阐释演变背后神话思想的演变轨迹。从神话学视阈出发,本文认为作为创世神话的常羲生月主要解释了月亮的由来,并逐渐演变成包含月亮不的月亮神话,最终转变为以不之药和长生不为主要内容的嫦娥奔月。月亮神话的演变体现出神话思想从神到仙的演变轨迹。  相似文献   
16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