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99篇
  免费   14篇
  国内免费   4篇
管理学   11篇
劳动科学   1篇
民族学   9篇
人才学   6篇
人口学   2篇
丛书文集   150篇
理论方法论   32篇
综合类   363篇
社会学   42篇
统计学   1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4篇
  2022年   10篇
  2021年   9篇
  2020年   12篇
  2019年   11篇
  2018年   5篇
  2017年   6篇
  2016年   15篇
  2015年   24篇
  2014年   40篇
  2013年   37篇
  2012年   32篇
  2011年   43篇
  2010年   64篇
  2009年   47篇
  2008年   45篇
  2007年   45篇
  2006年   29篇
  2005年   32篇
  2004年   23篇
  2003年   21篇
  2002年   13篇
  2001年   16篇
  2000年   13篇
  1999年   6篇
  1998年   5篇
  1997年   3篇
  1995年   1篇
  1992年   2篇
  1988年   1篇
  193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61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6 毫秒
551.
552.
<史记>人物之的描写,是司马迁表现悲剧人物思想的特定瞬间,作者通过短暂的历史画面,形象而富有韵味地展示了历史人物的内心世界,不管人物的身份、地位如何,在亡面前,都毫无例外地流露出了对生命的留恋.只不过,这种留恋幻化成了或慷慨、或悲壮、或无奈、或痛苦的万千世相.  相似文献   
553.
“形(动)我了”结构的句法语义特点表明,它是一个中心义为说话者经历极度状态变化的构式。与“形(动)我了”构式规约相联的形容词或动词,与构式所表示的事件之间存在子类关系,在此基础上形容词或动词与构式整合。限定进入“形(动)我了”构式的语义类型,统计类型频率,发现“形(动)我了”构式中能产性最高的类型是心理感觉形容词,能产性最低的是表示人或事物特征的形容词。比较“形(动)我了”构式与“我形(动)了”构式,发现两者在语义上无差别,但在语用上有差异。  相似文献   
554.
孔子很重视亡问题。在《论语》中,孔子主要从两个层面探讨亡问题:一是人之后,如何对待者的问题,主要是“葬之以礼”与“祭之以礼”;二是如何去面对亡,即面临亡时人的价值选择问题,包括“朝闻道,夕可矣”和“无求生以害仁,有杀生以成仁”两个方面。  相似文献   
555.
在短篇小说《兄弟之》中,舍伍德.安德森运用创新的叙述手法,简洁的篇章结构及语言,以亡为主题,审视了生活的意义和生命的价值,揭示了美国梦的必然破灭。  相似文献   
556.
王船山继承了张载的“绝学”,发展了先秦儒家所忽略的生观。王船山否定长生久视,倡导载义之生、尽性而、追求高尚人格的生命观,这一观点融化在他的诗作之中,是其诗歌的一个十分重要的主题,这一主题的发现对推进船山学的研究有其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557.
与谢野晶子的长诗《君莫》长久以来被当作“反战诗”受到世人关注。但从与谢野晶子的战争观、“诗歌之道”“尊皇之道”以及政治立场分析,她的《君莫》只是一首真情流露的“心声”诗作,甚至算不上厌战诗。对与谢野晶子的这首诗,应该放到她的整个创作当中加以判断和定位。  相似文献   
558.
王小波小说中的亡叙事在主体建构中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他以对亡景观和刑想象独特的文学呈现、贯穿其间的爱欲与欲的纠结、对亡的凝视和深描、对后世界的想象等,建立起以主体建构为目标和目的的亡叙事,向而生的生观成为其小说文本的一个重要的哲学支点。  相似文献   
559.
以《论语》为原典,集中分析和讨论了孔子"未知生焉知"、"生有命"和"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生以成仁"等人生哲学思想,指出:孔子重视"生"并不意味着忽视"",强调人之"知生"就是"知命",即明白"生有命";面对"求之在天者"而非"求之在我者"的生问题,人所能做的就是以"践仁"来实现生命的永恒价值,并借此获得对个体生的超越。  相似文献   
560.
长孙无忌历仕唐高祖、太宗、高宗三朝,位尊权重。其在初唐政坛上之大作为,一是佐太宗夺嫡,一是定高宗储君地位,皆挟私心以为帝王个人效力,自始至终皆非唐朝社稷之臣。其在太宗朝,慑于太宗之英武,加以长孙皇后之约束,以善避嫌疑获得保全并为太宗所倚重。其在高宗朝,则因误认高宗柔懦,专擅政柄,终于招致杀身之祸。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