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599篇 |
免费 | 14篇 |
国内免费 | 4篇 |
专业分类
管理学 | 11篇 |
劳动科学 | 1篇 |
民族学 | 9篇 |
人才学 | 6篇 |
人口学 | 2篇 |
丛书文集 | 150篇 |
理论方法论 | 32篇 |
综合类 | 363篇 |
社会学 | 42篇 |
统计学 | 1篇 |
出版年
2024年 | 2篇 |
2023年 | 4篇 |
2022年 | 10篇 |
2021年 | 9篇 |
2020年 | 12篇 |
2019年 | 11篇 |
2018年 | 5篇 |
2017年 | 6篇 |
2016年 | 15篇 |
2015年 | 24篇 |
2014年 | 40篇 |
2013年 | 37篇 |
2012年 | 32篇 |
2011年 | 43篇 |
2010年 | 64篇 |
2009年 | 47篇 |
2008年 | 45篇 |
2007年 | 45篇 |
2006年 | 29篇 |
2005年 | 32篇 |
2004年 | 23篇 |
2003年 | 21篇 |
2002年 | 13篇 |
2001年 | 16篇 |
2000年 | 13篇 |
1999年 | 6篇 |
1998年 | 5篇 |
1997年 | 3篇 |
1995年 | 1篇 |
1992年 | 2篇 |
1988年 | 1篇 |
1934年 | 1篇 |
排序方式: 共有61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6 毫秒
551.
552.
马宝记 《重庆工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22(3):108-113
<史记>人物之死的描写,是司马迁表现悲剧人物思想的特定瞬间,作者通过短暂的历史画面,形象而富有韵味地展示了历史人物的内心世界,不管人物的身份、地位如何,在死亡面前,都毫无例外地流露出了对生命的留恋.只不过,这种留恋幻化成了或慷慨、或悲壮、或无奈、或痛苦的万千世相. 相似文献
553.
徐银 《江苏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0,10(2):79-84
“形(动)死我了”结构的句法语义特点表明,它是一个中心义为说话者经历极度状态变化的构式。与“形(动)死我了”构式规约相联的形容词或动词,与构式所表示的事件之间存在子类关系,在此基础上形容词或动词与构式整合。限定进入“形(动)死我了”构式的语义类型,统计类型频率,发现“形(动)死我了”构式中能产性最高的类型是心理感觉形容词,能产性最低的是表示人或事物特征的形容词。比较“形(动)死我了”构式与“我形(动)死了”构式,发现两者在语义上无差别,但在语用上有差异。 相似文献
554.
孔子很重视死亡问题。在《论语》中,孔子主要从两个层面探讨死亡问题:一是人死之后,如何对待死者的问题,主要是“葬之以礼”与“祭之以礼”;二是如何去面对死亡,即面临死亡时人的价值选择问题,包括“朝闻道,夕死可矣”和“无求生以害仁,有杀生以成仁”两个方面。 相似文献
555.
方智敏 《赤峰学院学报(汉文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8):170-173
在短篇小说《兄弟之死》中,舍伍德.安德森运用创新的叙述手法,简洁的篇章结构及语言,以死亡为主题,审视了生活的意义和生命的价值,揭示了美国梦的必然破灭。 相似文献
556.
全华凌 《南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10(2):5-8
王船山继承了张载的“绝学”,发展了先秦儒家所忽略的生死观。王船山否定长生久视,倡导载义之生、尽性而死、追求高尚人格的生命观,这一观点融化在他的诗作之中,是其诗歌的一个十分重要的主题,这一主题的发现对推进船山学的研究有其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557.
与谢野晶子的长诗《君莫死》长久以来被当作“反战诗”受到世人关注。但从与谢野晶子的战争观、“诗歌之道”“尊皇之道”以及政治立场分析,她的《君莫死》只是一首真情流露的“心声”诗作,甚至算不上厌战诗。对与谢野晶子的这首诗,应该放到她的整个创作当中加以判断和定位。 相似文献
558.
张川平 《重庆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6):5-12
王小波小说中的死亡叙事在主体建构中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他以对死亡景观和死刑想象独特的文学呈现、贯穿其间的爱欲与死欲的纠结、对死亡的凝视和深描、对死后世界的想象等,建立起以主体建构为目标和目的的死亡叙事,向死而生的生死观成为其小说文本的一个重要的哲学支点。 相似文献
559.
任静伟 《淮海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9(21):15-18
以《论语》为原典,集中分析和讨论了孔子"未知生焉知死"、"生死有命"和"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生以成仁"等人生哲学思想,指出:孔子重视"生"并不意味着忽视"死",强调人之"知生死"就是"知命",即明白"死生有命";面对"求之在天者"而非"求之在我者"的生死问题,人所能做的就是以"践仁"来实现生命的永恒价值,并借此获得对个体生死的超越。 相似文献
560.
王怡 《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4,(4)
长孙无忌历仕唐高祖、太宗、高宗三朝,位尊权重。其在初唐政坛上之大作为,一是佐太宗夺嫡,一是定高宗储君地位,皆挟私心以为帝王个人效力,自始至终皆非唐朝社稷之臣。其在太宗朝,慑于太宗之英武,加以长孙皇后之约束,以善避嫌疑获得保全并为太宗所倚重。其在高宗朝,则因误认高宗柔懦,专擅政柄,终于招致杀身之祸。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