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291篇
  免费   15篇
  国内免费   5篇
管理学   25篇
民族学   109篇
人才学   12篇
人口学   3篇
丛书文集   295篇
理论方法论   52篇
综合类   745篇
社会学   68篇
统计学   2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10篇
  2022年   9篇
  2021年   17篇
  2020年   17篇
  2019年   10篇
  2018年   7篇
  2017年   12篇
  2016年   35篇
  2015年   28篇
  2014年   72篇
  2013年   59篇
  2012年   78篇
  2011年   88篇
  2010年   96篇
  2009年   90篇
  2008年   113篇
  2007年   86篇
  2006年   108篇
  2005年   73篇
  2004年   63篇
  2003年   53篇
  2002年   41篇
  2001年   32篇
  2000年   37篇
  1999年   23篇
  1998年   17篇
  1997年   13篇
  1996年   12篇
  1995年   1篇
  1994年   5篇
  1993年   3篇
  199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31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31.
萨满文化是满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满族萨满文化的多种崇拜中,星辰崇拜是形成较早的一种,是满族萨满文化自然崇拜的一部分。星祭在满族及其先民的生活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它从一个侧面反映了满族及其先民原始的社会物质生活和文化生活状态、古老的自然观以及独特的天文认知形式。星辰崇拜在萨满文化形成阶段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是满族先民对自然认知程度的写照,反映出中国东北渔猎民族的文化特点。  相似文献   
132.
?易经?包含着大量处于萌芽状态的美学智慧,蕴藏着华夏先民的审美意识和审美心理,是中国美学的原始生发点。其中以“乾坤”两卦所代表的阴阳思想为中华文明的起源和发展奠定了基调。?易经?“坤”卦的阴性思想脱胎于原始社会的女性崇拜,对中华民族的性格和民族心理的形成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  相似文献   
133.
汪树东 《学术交流》2007,1(3):141-145
在20世纪中国文学里,由于父权制文化权威的崩溃,母神崇拜极为明显。鲁迅的小说《补天》和郭沫若的诗歌《女神之再生》等在五四启蒙文学中首先张扬了母神崇拜之旗帜。在革命文学叙事中,柔石和艾青等作家辛酸地塑造了苦难母神,而曹禺和冯德英等细致描摹着崇高母神。“文革”结束后,张承志、铁凝等知青作家在底层民众中重新发现了母神,但是自然母神的更为完整形象是在莫言、徐坤等作家笔下呈现出来的。由于自然母神的复杂性,恐怖母神形象还曾在曹禺、张爱玲等作家笔下闪露面影。母神崇拜对于20世纪中国文学的意义,不仅在于提供了鲜明的母神形象系列,而且具有深刻的文化反思作用。  相似文献   
134.
藏族民间和纳西族民间的崇狮习俗都源于汉族的影响。但是,藏族苯教和纳西族东巴教中的崇狮习俗却来自于古印度,无论是内容还是形式都具有更古老的神韵。苯教和东巴教中的崇狮习俗也有着密切的承袭关系。  相似文献   
135.
冯望岳 《唐都学刊》2005,21(1):141-145
丁玲是20世纪中国文学发展史上最具有现代品格的"真的人"和文学大师.她辉煌而独异的创作历程,表明她不仅平生始终犹如"飞蛾扑火,不死不止"般地执著追求光明与自由世界,而且以非凡的直觉感应力和理性透析力,审视与摒弃一切"金玉其外,败絮其中"的事物.  相似文献   
136.
在先秦时期,人们有着灵敏的听觉辨别能力,这是人们长期听觉实践的产物。夏商以后的声音世界里又多了丰富的人造声音。在听觉的社会性认识上,人们注重正常的听觉需要,反对听觉过度,能够描述声音共振现象,注重听觉的情感功能和社会功能。在听觉和社会事象的关系上,先秦时期的人们已经能够从听觉中窥探到政治色彩,充分发挥听觉在战争中的辨别与指导功能,发挥听觉在外交场合的悦宾功能,发挥听觉在法律诉讼中的察觉功能。不仅如此,先秦听觉还存在着听觉崇拜色彩,对于医疗养生有着重要的指导作用,有力地促进了音乐文化的发展,在日常生活中还有着丰富的体现。  相似文献   
137.
信息崇拜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徐瑞萍 《学术研究》2007,29(6):34-39
信息崇拜是一种社会心理现象,具体表现为信息概念的泛化、信息作用的夸大、计算机功能的神化、网络空间的依恋、信息经济地位的抬高、社会信息化的魔化和人—机共生的幻想。适度的信息崇拜对推进信息化和网络化建设具有一定的积极作用;过度的信息崇拜必然导致信息和符号异化、人的主体性丧失、黑客亚文化泛滥和信息生态失衡等一系列的信息和网络社会问题,其负面效应是不容忽视的。我们必须打破盲目的信息崇拜,正确认识信息与知识的关系,恰当定位信息的功能,培养人的信息素养,高扬人的主体地位。  相似文献   
138.
做女儿轻松,做母亲快乐,做妻子,既不轻松,也难得快乐,就是三个字——不容易!记得青岛人管老公叫"对象",总感觉"对象"一词含着喜悦和平等;"老公"一词暗藏任性和依赖。叫"那口子",是跟你分粮食的。叫"俺家喏主",是妇德。叫"屋里的",是男权。叫"婆娘",是宠着并蔑视着。叫"老婆",与"老公"同义,有依赖的意思。叫"媳妇"是新婚的喜悦。在婚姻中,人是多么容易丢掉  相似文献   
139.
处于后现代的20世纪,整个社会结构已经网络化,个人不过是其上的一个网址而已,个体的独立自足性早已不复存在,面对这一异化的现实,一部分人自觉到了他的局限,从而实现了自我;一部分人迫于生存需要,从而压抑了自我实现的高级需求。而处于青春期的追星族则以通俗歌曲作为逃避现实、表现其反抗意识的一种形式,并对其歌星进行了自我的投注,即将确立自我对象化为对歌星的狂热崇拜  相似文献   
140.
在古人把民歌叫“风”的称谓中蕴含着深刻的原始文艺观念和文学发生哲学。称民歌为“风” ,源于视风声为天地之乐的原始概念 ,支持这个观念的是上古的风神崇拜文化和视风为风神 (凤凰 )的歌吟的神话。古人由“风”创造了上古灿烂的音律文化。称民歌为“风” ,隐含着民歌出于天地自然的宇宙哲学命题 ,又隐含着民歌与神灵相通的神学命题。从自然之风到人文之“风”(民歌 ) ,并不只是修辞上的简单类比 ,它透露出古人原始的文学发生学思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